探中國水源真實情況 提高水質保全民健康
昨日, 一則關於自來水的新聞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和恐慌。 一對號稱和飲用水打了二十年交道的專家也二十年不喝自來水。 他們說, 北京的水質污染嚴重, 比如主要來自垃圾、濾液和糞便的硝酸鹽, 都很接近國標了。
不少報導提到, 首都北京的自來水安全性可是全國領先的。 如果北京的水都不行, 那全中國的自來水估計能合格的也沒多少了。 也剛好就在這兩天, 山西爆出水污染事故。 那麼, 到底自來水的安全性怎麼樣呢, 能喝嗎?
自來水的水質狀況確實普遍不好
3年多前的大規模普查顯示,
58.2%的自來水出廠水質不達新國標
在說自來水達標不達標時, 這個“標”一般指的是在2006年制定的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 新標準與國際接軌, 指標達到106項, 與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飲用水準則、歐盟的飲用水標準都基本持平。 而因為很多水廠要達到嚴格的新標準還需要假以時日,
有媒體在去年5月踢爆, 2009年下半年, 為了“大致搞清”全國城市飲用水的水質狀況, 住建部水質中心作了一次全國普查:抽檢範圍擴大到縣城以上的全部城市;交叉檢測:“這個省可派那個省, 那個省可派協力廠商省, 但不能互派。 ”這次普查是近十幾年間最大規模的檢測, 覆蓋了全國4000多家縣級以上城市自來水廠, 得出了最為接近真相的飲用水質數據。
結果, 多位接近權威部門的業內人士說, 實際合格率也就是50%左右。
總之, 從官方的資料可以看出, 中國的自來水品質確實不高。
並且由於檢測落後, 中國最為真實的水質情況其實還是筆“糊塗賬”
沒有覆蓋全面的檢測:相關報導指出, “更讓人擔心的是, 除城市水廠外, 還有上萬座小自來水廠供應鄉鎮, 工藝更落後, 水源安全更難保證。 目前, 沒有關於這些小水廠水質的全面資料。 ”所以, 住建部那次普查, 實際上也是“以偏概全”。 並且那次檢測也僅僅測了十幾個指標,
缺少真正協力廠商的監督、公開:有些水廠或者水務集團會公佈自己的檢測結果, 在這些結果中, 沒有一家水廠的水是不合格的。 在全國40多個城市擁有供水檢測中心的住建部, 則被認為和水廠是“一家人”。 中國僅兩三個城市的水質監測單位獨立于水廠, 其餘監測單位, 哪怕是住建部水質中心的國家監測站和地方監測站, 均由地方水廠內部水質監測室擔責。
協力廠商是衛生部, 但是大多數時候資料只在內部報告, 公開的不多。 並且, 據中國疾控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研究員鄂學禮介紹, 全國上千家疾控中心只有約15家可以檢測生活飲用水新國標中全部106項指標。
檢測監督力量的缺失, 就好像你明知道有人發燒了, 卻找不到溫度計去量到底是37.9℃的低燒, 還是40.2℃的高燒。 也就不好對症下藥。 水質為什麼不好?
在各個環節都存在各種安全隱患
自來水從水源地流入千家萬戶,
要減少隱患, 最根本是提高水質, 而目前的治標辦法每年需要兩百億左右
而要想水質好起來, 最根本的是提高水源地的水質, 不過這要十幾二十年才能辦到, 非短期可為。 但是提高水廠的技術是可以立竿見影的事情, 不過, 報導稱, 中國大概97%的水廠使用的還是傳統技術, 沒加上深層淨化技術。 2009年的普查發現, 以地表水為水源的自來水廠不合格, 主要原因恰恰是有機化合物總量超標。 而以地下水為水源的水廠, 不少也出現了氟、砷、鐵、錳等超標。 傳統技術對這些超標能耐不大。 現在用得起深層淨化技術的水廠一般都是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 而這些城市的新區管網也比較新, 所以水質相對而言要高很多。有報導稱,水廠上馬深度工藝,每噸水成本相應上升0.3元左右。另有學者認為,管道硬體投資,會讓每噸水成本再上漲0.5元上下。如此算來,如果以縣級以上4000余家水廠日供6000萬噸計算,每年成本增加200億元左右。
但是這200億怎麼解決卻是個問題。中國的自來水從2002年開始做市場化改革。一家水務集團的董事長鄭相釵說,“水廠虧損,投資無錢,政府不給,說水業已市場化;水廠成本倒掛,要求提高水價,政府又不同意,說供水行業是市政公用事業,政府要統一定價。” 而在06年,時任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就說過,我國許多城市的政府把引入資金當作水務改革的首要目的,將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處理專案視為一般專案,一賣了之,這是不行的。
自來水市場化無不可。而且理論上也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只是,畢竟這是特殊的具有公益性質的公共品,如果只是被當作包袱拋出去,缺少監管和對行業的關心,就有問題了。而事實上,當前的水質監管就是“九龍治水”,看上去住建部門、衛生部門、水利部門等等都有資格管,還是沒明確誰來管。
不過,水質應被警惕和呼籲,但不用過分恐慌
新國標是非常高的標準,身體孱弱的特殊群體需要特別注意,健康人不用慌
張嵐是中國疾控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水質安全監測室副主任,是新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並全程參與了衛生部飲用水衛生監測網路的建設工作。她說,水質指標限值是依據每天每人飲水2升,連續飲用70年,因飲水而患病的幾率小於百萬分之一而估算出來的。而查看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最新飲用水準則的說法,也發現類似的謹慎,比如制定一些致癌物的標準時,用的限值是每10萬人連續喝帶有這種物質的水70年,可能會有1人致癌的濃度。
拿引發討論熱潮的這篇“專家20年不喝自來水”裡提到的硝酸鹽來舉例,專家說“我們上周剛測了,自來水中硝酸鹽(以氮計)的指標已經達到每升九點多毫克了…雖然這一指標未超過國家標準規定的10mg/L的標準值,但已經很接近了。”世界衛生組織對硝酸鹽是以NO3-計,給的限制是50mg/L,換算成中國以氮計的計法,大概是11.3mg/L,世衛標準還要低於中國新標準。世衛組織對這個指標的解釋是,是基於人工餵養的嬰兒中出現高鐵血紅蛋白血症來制定的準則值。同時,世衛組織也強調,由於這個準則值是針對一組特殊和易受損傷的亞人群(即人工餵養的嬰兒),因此,該準則值對年齡大一些的兒童和成年人來說則遠遠高於保護水準。而美國標準和中國標準用的計量方法一樣,數值也一樣,都是10mg/L。美國環保署的報告也解釋,這個準則值對嬰幼兒、哺乳期的母親、孕婦及某些老年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不過別的群體就不一樣了,連年紀大一點的小孩都能夠較好抵抗。
很多誤傳、恐慌來自水質資訊的監管混亂、不透明
還有許多誤傳。比如引爆話題的專家說,為了降低水的硬度,北京用地表水勾兌地下水,事實上,通過北京水務集團的網站可知,北京的水廠分為地表水廠和地下水廠,並且像是供水量大的第九廠,都用深層處理技術。而根據新國標,硬度的標準是450mg/L(以CACO3計),專家說的是地下水硬度是400mg/L,就照此說法,水廠的地下水硬度也完全沒超過新國標,又幹嘛費神費力費成本地去做什麼勾兌呢?
而另一個誤傳就更廣了,一個連許多官方媒體都引用的說法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資料顯示,全世界80%的疾病和50%的癌症與飲用不潔淨的水有關。”。事實上,現在世衛組織關於飲水健康的板塊並無這樣的內容。而再往前追溯,在六七年前,一些文章說這是世衛組織1992年公佈的。可再往前看,原來在2004年就有這樣一個相似版本,“《中國水網》雜誌指出:‘全世界80%以上疾病和33%的死亡與受污染的飲用水有關。’”所謂“世衛組織”的這個“說法”,廣泛出現在許多跟飲水器或者淨化器有關的宣傳中。事實上,去年,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刊登了一項重大公共衛生研究成果《全球疾病負擔研究2010》,作為最大系統化的去量化世界各國的健康水準和趨勢,這項研究共有來自於50個國家的302個機構組織的48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在評估中,就算完全未經處理的水,引發的疾病負擔也只排在全球第33位,大概每年導致300-600萬人死亡,引發的疾病負擔占全部的0.9%。(關於水質不好的情況下怎麼喝水更安全、可靠等資訊,會在明天的騰訊新聞百科欄目提供)
當然,會產生這些誤傳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水質情況不公開、不透明。試問連基本的水質真相人們都無從看到,又怎麼能不恐慌呢?而一個重要的、關乎國計民生的公共品,本該有更好的監管和服務。這需要有關部門的努力,最起碼先做到公開、透明、協力廠商監管,而不是藏著掖著。
所以水質相對而言要高很多。有報導稱,水廠上馬深度工藝,每噸水成本相應上升0.3元左右。另有學者認為,管道硬體投資,會讓每噸水成本再上漲0.5元上下。如此算來,如果以縣級以上4000余家水廠日供6000萬噸計算,每年成本增加200億元左右。但是這200億怎麼解決卻是個問題。中國的自來水從2002年開始做市場化改革。一家水務集團的董事長鄭相釵說,“水廠虧損,投資無錢,政府不給,說水業已市場化;水廠成本倒掛,要求提高水價,政府又不同意,說供水行業是市政公用事業,政府要統一定價。” 而在06年,時任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就說過,我國許多城市的政府把引入資金當作水務改革的首要目的,將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處理專案視為一般專案,一賣了之,這是不行的。
自來水市場化無不可。而且理論上也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只是,畢竟這是特殊的具有公益性質的公共品,如果只是被當作包袱拋出去,缺少監管和對行業的關心,就有問題了。而事實上,當前的水質監管就是“九龍治水”,看上去住建部門、衛生部門、水利部門等等都有資格管,還是沒明確誰來管。
不過,水質應被警惕和呼籲,但不用過分恐慌
新國標是非常高的標準,身體孱弱的特殊群體需要特別注意,健康人不用慌
張嵐是中國疾控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水質安全監測室副主任,是新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並全程參與了衛生部飲用水衛生監測網路的建設工作。她說,水質指標限值是依據每天每人飲水2升,連續飲用70年,因飲水而患病的幾率小於百萬分之一而估算出來的。而查看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最新飲用水準則的說法,也發現類似的謹慎,比如制定一些致癌物的標準時,用的限值是每10萬人連續喝帶有這種物質的水70年,可能會有1人致癌的濃度。
拿引發討論熱潮的這篇“專家20年不喝自來水”裡提到的硝酸鹽來舉例,專家說“我們上周剛測了,自來水中硝酸鹽(以氮計)的指標已經達到每升九點多毫克了…雖然這一指標未超過國家標準規定的10mg/L的標準值,但已經很接近了。”世界衛生組織對硝酸鹽是以NO3-計,給的限制是50mg/L,換算成中國以氮計的計法,大概是11.3mg/L,世衛標準還要低於中國新標準。世衛組織對這個指標的解釋是,是基於人工餵養的嬰兒中出現高鐵血紅蛋白血症來制定的準則值。同時,世衛組織也強調,由於這個準則值是針對一組特殊和易受損傷的亞人群(即人工餵養的嬰兒),因此,該準則值對年齡大一些的兒童和成年人來說則遠遠高於保護水準。而美國標準和中國標準用的計量方法一樣,數值也一樣,都是10mg/L。美國環保署的報告也解釋,這個準則值對嬰幼兒、哺乳期的母親、孕婦及某些老年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不過別的群體就不一樣了,連年紀大一點的小孩都能夠較好抵抗。
很多誤傳、恐慌來自水質資訊的監管混亂、不透明
還有許多誤傳。比如引爆話題的專家說,為了降低水的硬度,北京用地表水勾兌地下水,事實上,通過北京水務集團的網站可知,北京的水廠分為地表水廠和地下水廠,並且像是供水量大的第九廠,都用深層處理技術。而根據新國標,硬度的標準是450mg/L(以CACO3計),專家說的是地下水硬度是400mg/L,就照此說法,水廠的地下水硬度也完全沒超過新國標,又幹嘛費神費力費成本地去做什麼勾兌呢?
而另一個誤傳就更廣了,一個連許多官方媒體都引用的說法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資料顯示,全世界80%的疾病和50%的癌症與飲用不潔淨的水有關。”。事實上,現在世衛組織關於飲水健康的板塊並無這樣的內容。而再往前追溯,在六七年前,一些文章說這是世衛組織1992年公佈的。可再往前看,原來在2004年就有這樣一個相似版本,“《中國水網》雜誌指出:‘全世界80%以上疾病和33%的死亡與受污染的飲用水有關。’”所謂“世衛組織”的這個“說法”,廣泛出現在許多跟飲水器或者淨化器有關的宣傳中。事實上,去年,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刊登了一項重大公共衛生研究成果《全球疾病負擔研究2010》,作為最大系統化的去量化世界各國的健康水準和趨勢,這項研究共有來自於50個國家的302個機構組織的48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在評估中,就算完全未經處理的水,引發的疾病負擔也只排在全球第33位,大概每年導致300-600萬人死亡,引發的疾病負擔占全部的0.9%。(關於水質不好的情況下怎麼喝水更安全、可靠等資訊,會在明天的騰訊新聞百科欄目提供)
當然,會產生這些誤傳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水質情況不公開、不透明。試問連基本的水質真相人們都無從看到,又怎麼能不恐慌呢?而一個重要的、關乎國計民生的公共品,本該有更好的監管和服務。這需要有關部門的努力,最起碼先做到公開、透明、協力廠商監管,而不是藏著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