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憂患意識 把“萬一”放心中

要經常思考如果失去現有的健康、工作、地位和自由等, 你會怎樣

李嘉誠說“我90%的時間在考慮失敗”, 柳傳志表示“你一打盹, 對手的機會就來了”。

在這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企業家心里, 憂患意識和危機感極強, 也正因此, 他們能在風云變幻的市場中嗅出機會, 靈敏反應。

其實, 國人自古憂患意識深重。 《詩經·小雅》有言:“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所謂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講的都是人不能沒有憂患意識。 然而, 隨著社會發展, 經濟富足, 不少人選擇安于現狀, 再沒有奮斗的激情, 過著“溫水煮青蛙”般的生活。 一項調查顯示, 46.9%的年輕人認為升職會加大自己的工作壓力。 “小富即安”的現象很多, 但正如一個國家的發展可能遭遇“中等收入陷阱”, 當個人發展到一定位置時, 若貪圖安逸, 不再像以前那樣付出, 積極學習, 努力創新, 就可能導致發展遭遇瓶頸,

甚至被淘汰。

有這樣一個故事:美國黃石公園養了一群鹿, 為了保護鹿群, 人們捕殺了狼。 鹿沒了天敵, 增長迅速。 但沒有天敵的追趕, 鹿不再拼命奔跑, 食物供不應求, 體質下降, 死去的越來越多。 為了拯救鹿群, 人們不得不把狼請回來。

由此看來, 人人奢望的沒有壓力、無需擔憂、不用競爭的世界, 同樣存在風險。 海軍總醫院心理科主任郭勇認為, 憂患意識能幫我們抵御未來的風險, 做好知識、技能、心理等多方面準備, 思考的是未來, 著眼點卻在當下。 國家、集體、個人都要有憂患意識, 常將“萬一”放心中。 談到失去憂患意識的危害, 郭勇表示, 一是會對法律、社會規矩等造成破壞。 與憂患意識相對應的詞是僥幸心理。

大到官員腐敗、企業違規造假, 小到闖紅燈、酒后駕駛等, 都是心存僥幸, 認為“應該不會發生”, 卻沒想到“萬一”發生。 二是面對意外, 猝不及防。 生活中親人病故、失戀離異、朋友背叛等, 如果沒有接受意外的心理準備, 一旦發生很可能整個人瞬間垮掉, 這種個案在心理咨詢中十分常見。 而面對地震、火災、暴雨等自然災害, 如果平時沒有“萬一發生怎么辦”的逃生知識、技能儲備, 可能付出生命代價。 三是容易被淘汰。 現在社會千變萬化, 僅是安于現狀, 不學習不努力不創新, 便很容易在競爭中被淘汰。

事實上, 壓力和危機感會給我們帶來好處。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 青年時期面臨婚姻、事業、社交、經濟等一系列壓力的人, 如果能積極應對,

日后遭遇“中年危機”的概率會降低。 以色列研究表明, 危機感更強的人能迅速發現環境中的危險因素, 并開始行動, 有助于生存。

多一點“失去”意識。 郭勇說, 當你健康時, 要思考失去健康會怎樣, 我如何才能不失去健康;當你有工作時, 要思考如果失去工作會怎樣, 我如何才能不失去工作;當你身居要位、有人身自由時, 更要思考失去自由會怎樣, 我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自由。

把“萬一”常放心中。 每個人都是趨利避害的, 我們害怕意外、變動的發生, 但事實上有些東西并非我們能夠控制, 能做的只有心中常裝著“萬一”二字, 周全考慮, 積極準備, 避免意外發生, 并在意外發生時坦然接受。

憂患但不過于憂慮。 郭勇提醒道,

如果憂患意識太強, 認為自己時時處于危機中, 也容易導致杞人憂天、過度焦慮。 每個人都需要有憂患意識, 但無需過于焦慮。 只要充分認識自己, 樹立合理的目標, 努力尋找兩者的差距, 積極努力地去實現便可。 (江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