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營養不良會對抑郁癥的嚴重影響

病人營養情況對于抑郁癥的治療和康復有何影響, 此問題早受到精神醫學界學者們的關注。 很多研究報道提示, 病人營養的缺乏會加重和治療進程。

法國瓦朗斯醫療教學中心營養師莫尼克.費里認為, 當人們營養缺乏時, 大腦就無法獲得某些微量元素, 而這些微量元素對大腦中生成神經遞質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抑郁癥病人大腦中神經遞質, 尤其是5-羥色胺在神經細胞交接處的功能低下對抑郁的發生存在著本質的聯系。 機體良好的營養狀態是抗抑郁的物質基礎所在。

大多數抑郁癥病人的食欲是下降的,

加上本身的內動力差, 對做飯、飲食調理、飲食起居都會變得隨便和不在乎。 有的甚至生活懶散造成飲食紊亂、饑飽隨意, 因而進一步加劇抑郁癥病情。 抑郁癥病人由于飲食不調, 睡眠障礙以及其他諸多因素會構成很大的消耗, 以致造成明顯的體重減輕。 這樣一個抑郁營養的惡性循環就此構成, 即:營養缺乏——抑郁——營養更缺乏——更抑郁。

因此, 在對于抑郁癥病人的治療過程中, 一定不能忽視病人的食欲和營養。 根據中醫理論, 抑郁癥病人多半存在脾胃濕熱的證候, 所以要增加病人的食欲, 首先要進行化濕健脾, 然后方可進補。 在西醫中沒有進補的概念, 但是進食含多種營養素的食物是十分重要的。 抗抑郁治療,

營養要同步跟上。

在綜合性醫院常常會有一些病人似乎在尚未查出軀體有什么大病的情況下家屬卻收到醫生發出的病人的病危通知。 病人的疾病診斷還未確診, 但全身機體情況卻每況愈下。 醫生也很難解釋醫學檢查的一般指標與構成病危之間的直接原因, 醫護人員的服務已經很到位, 家屬的要求醫生也都樂意提供, 但病人的全身狀態越來越差。 全身乏力, 晝夜失眠, 不思進食, 大汗淋漓, 明顯消瘦, 進行性消耗。 在中醫學中把這種狀態稱作為“亡陽”。 一些病人最后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消耗直至死亡。

其實這種情況可以用抑郁導致全身性衰竭來解釋。 許多病人十分固執地認為自己有許多軀體癥狀, 存在著軀體疾病.各種醫學檢查的陰性結果和醫生的解釋都無法打消他患有“嚴重軀體疾病”的想法,

還需要做更多的檢查和更細致的觀察。 這種痛苦為難的狀態總是被抑郁和焦慮的情緒所圍繞。 病人自己意識到白己的不良的情緒, 卻認為是沒有查明的病患構成了他的抑郁和焦慮, 這些是繼發性不良情緒的反應。 但問題的癥結卻是抑郁, 這種隱含的抑郁是全身性衰弱的根源。

通常, 病人都有一個或一些社會生活事件所構成的心理壓力為“引子”進入到患病狀態。 當病人的非自主神經進入到興奮狀態時, 便出現了心血管系統, 胃腸道系統, 呼吸系統等多系統的癥狀, 如胸痛, 胸悶, 呼吸局促, 嚴重疲勞, 腹部燒灼, 胃不翻騰,

不思進食, 大小便增多, 持續失眠, 等等。 同時在這些癥狀的基礎上還發生了非特異性的具有個體特征性和主觀性的癥狀(這些癥狀是客觀存在的), 如不定位的疼痛, 沉重感, 緊束感, 腫脹感, 虛弱感等。 然而, 這些癥狀在臨床上都得不到各種檢查結果能證明是機體的組織器官在結構和功能上病變所致有關證據的支持。 然而, 此時病人、病人的家屬、醫護人員都把關注點集中在病人的軀體上, 希望能把所有的癥狀歸咎于軀體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統的病變上, 這種進退兩難的境地正是治療者和被治療者的誤區。 醫生的“盡責盡力”和家屬的“努力配合”都無法使病人的癥狀和狀態得到改善, 反而是每況愈下。 大家的努力還在繼續,
但病人的消耗已經構成了對于生命的嚴重威脅, 甚至于面臨死亡。

此時, 能夠挽救病人生命的關鍵不在檢查, 不在護理, 不在醫生和家屬的相互理解, 而是應該改變根本的理念, 要意識到抑郁這樣的心理問題卻會成為病人的殺手。 搶救的思路要完全改變, 抗抑郁和阻止病人的嚴重消耗則是有效的策略, 病人的生命也可能就此得以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