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石筋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Shí Jīn Cǎo

【別名】石芹草、石稔草、石頭花、拘骨節、軟枝三股筋、草本三股筋、六月冷、三錢草、拔毒草、血桐子草、霸王鞭、蛇踝節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石筋草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lea plataniflora C.H.Wright

採收和儲藏:全草, 夏、秋季採集, 洗淨, 鮮用或曬乾。 根, 秋、冬季採挖, 洗淨, 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15-30cm。 無毛, 莖肉質, 基部匍匐, 節上生根, 上部被白粉。 葉對生, 不等大;葉柄長1.5-4cm;托葉三角形, 紙質;葉片狹卵形或卵形, 長1.2-12cm, 寬0.7-4.5cm, 先端漸尖或長漸尖, 基部圓形, 稍斜, 全緣, 上面深綠色, 下面淡綠色, 鐘乳體密生, 狹條形;基出脈3條。

雌雄異株, 稀雌雄同株;聚傘花序腋生, 有細梗, 長約2.5 cm;雄花直徑約1.4-l.6mm, 花被片4, 狹倒卵形, 雄蕊4, 與花被片對生;雌花花被片3, 不等大, 長達0.3mm, 柱頭畫筆頭狀。 瘦果卵形, 長約0.8mm, 兩側壓扁, 淡特色, 有小瘤體。 花期5-9月, 果期7-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林下石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陝西、甘肅、臺灣、湖北、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辛;酸;性微溫

【功能主治】舒筋活絡, 利尿, 解毒。 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手足麻木;跌打損傷;水腫;小便不利;癃閉;黃疽;痢疾;瘡瘍腫毒;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場, 6~15g;或浸酒。 外用:適量, 搗敷。

【各家論述】《滇南本草》:治風寒濕痹, 筋骨疼痛, 痰火痿軟, 手足麻木。 舒筋活絡藥酒方中用之。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