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怎麼熬 煎藥真的是越濃越好嗎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會選擇中藥來調理身體, 會去藥店買一些配好的中藥回來煎煮, 但是在煎煮過程中很多細節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比如, 是不是煎中藥越濃越好呢?煎中藥多少時間為好呢?一起來瞭解下吧。
我們很多人都會覺得熬中藥熬的越濃效果就會越好, 他們認為, 熬的時間長了, 這樣中藥飲片中的有效成分都煎出來, 都會溶在湯裡面了, 其實, 我們這樣的認識也是有偏差的。

實際上, 煎中藥是中藥飲片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 當中藥飲片中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後, 這一過程就停止了。 再連續不斷地煎, 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析出溶解, 反而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斷蒸發而減少, 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 導致藥效降低。
其次, 過分濃縮的藥汁又會加重苦味, 給患者服藥帶來困難,
所以, 中藥不是說熬的越濃效果真的就越好的, 我們在熬中藥的時候, 藥液應該保持一定的量。
煎煮的次數和煎煮時間

中藥應煎煮幾次?一般認為以煎煮兩次為宜。 以多次煎比一次長時間煎熬為佳。 煎藥是藥物中成分溶出的過程,
因溶出是一個動態平衡, 若生藥內部有效成分與其中浸液的比值等於生藥外部有效成分與外部浸液的比值, 此時藥物成分就不能全部溶出, 必須濾去藥液再加新的溶媒水, 使其重新建立濃度差, 只有這樣才有利於藥材的成分繼續溶出。
實驗證明, 湯劑煎煮兩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90%,
有人通過各類藥材, 幾個品種不同規格以及複方的煎煮次數的煎出程度的比較觀察, 結果看出實驗為例的單味藥和複方的第一煎和第二煎占煎出率的70%~80%, 而第三煎和第四煎占煎出率的20%~30%, 說明中藥湯劑一般煎煮二次是合理又是必要的。 但煎煮次數過多並非是好事, 因為有的藥物有效成分經過長時間加熱會使其分解、水解, 在溶出的同時, 也會破壞藥效。
關於煎中藥的時間, 我們應該根據藥物和疾病的性質, 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以及用藥情況來看。
一般來講, 頭煎以沸騰開始計算時間需20~25分鐘, 二煎15~20分鐘, 解表藥頭煎煮10~15分鐘,
中藥煎藥概述
病人請中醫看病後, 吃的多數是中藥湯劑, 湯劑是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劑型。 湯劑是將炮製加工後的各種中藥材, 經過中醫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 進行辨證施治的巧妙配伍後所配成的藥劑, 加上水置於有蓋的煎藥器具內, 在火上加熱, 藉水滾沸煎熬而擷取它有效成分的液體製劑。 現代中藥劑型中以湯劑最大, 一般湯劑飲片銷售量約占中藥50%左右。
湯劑適應中醫辨證施治, 隨症加減的原則。 除具有製備簡單易行, 溶媒來源廣, 無刺激性及副作用等特點外, 還具備液體製劑的優點, 即吸收快, 能迅速發揮藥效。
1. 煮劑
是用一般的溫度和加熱時間, 將藥物煎煮去渣所得的液體劑型。 煮劑濃度適中, 具有吸收快, 奏效迅速, 作用強的特點。
2. 煎劑
是將經過煎煮去渣的藥液, 再經加熱濃縮所得的液體劑型。 煎劑加熱時間比較長, 藥液的濃度高, 能減弱藥物的毒性。
3. 煮散
是藥材粗顆粒與水共煮去渣取汁而製成的液體藥劑。 煮散具有節省藥材, 便於煎服等優點。 近期對中藥煮散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方面有新的發展。
4. 沸水泡藥
是藥物經過沸水浸泡去渣所得的液體劑型。 沸水泡藥,頻頻飲之,又稱飲劑。沸水泡藥加熱時間短,溫度比較低,藥物味薄氣清,擅於清泄上焦熱邪。

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對中藥的煎法歷來都很講究,如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說:凡物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清代醫學家徐靈胎也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於此。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我們必須重視中藥的煎煮。那麼怎樣才能煎煮好中藥呢?這就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
煎煮中藥應注意的問題
中藥煎煮方法的正確與否,關係著療效的好壞,在煎煮中藥時要特別注意下列問題。
首先是器具,煎藥器具以砂罐或瓷罐為佳,切忌用鐵、銅等金屬器具,因為大多數藥材與金屬接觸後,會發生化學變化,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其次是浸泡,在煎藥前要先用清水將藥材浸泡30分鐘,使其軟化,然後再加熱煎煮,而不能直接用沸水煎煮,否則藥物裡的蛋白質很快就會凝固,影響中藥內有效成分的煎出。至於應該加多少水,要根據用藥量而定,一般以水面超過藥物少許即可,使每劑每次煎成的藥液在150毫升左右,為兒童煎取的藥量要少,而對熱性病者,煎取的藥液要適當多些。
煎煮時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開後就要用小火了,同時應注意加蓋煎煮,以防止藥物中揮發性成分逸出。煎煮中藥的時間也因藥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藥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後15分鐘即可;味厚滋養的補益藥,煎煮的時間宜長,煮沸後要再用文火煎煮1小時左右,以使藥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較大的藥物經慢火久煎後,可以減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時間也要稍長一些。藥煎好後要趁熱將藥汁濾出,每劑藥一般只煎兩次。
還有,要記得金石介殼類中藥需先煎,如龍骨、石膏、牡蠣、磁石、龜板、鱉甲等,宜先煎半小時左右。而另一些氣味芳香的藥物,如薄荷、藿香和鉤藤等卻要後下。易於沉底焦化和糊化、難以過濾的藥物,如赤石脂、青黛,可用紗布將藥包好或裝入紗布袋內,再放入鍋內煎煮。
凡貴重、數量少和揮發性強的藥物,如珍珠和三七不需煎煮,只要將藥物研成細末,再用煎好的藥液沖服即可,而對人參、鹿茸等,為了減少損失,加熱煎煮。有些膠、糖類藥物(如阿膠和飴糖)溶解後粘度較大、泡沫多,煎時會結底焦化,並影響其他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所以也應該將這類藥物溶於已煎好的藥液中。有效成分容易浸出的藥物,如肉桂末,最好是將其製作成片,放入有蓋的容器中用沸水浸泡後服用。
結語:現在大家是不是應該知道,熬中藥是不是越濃越好了啊?其實這也是要根據很多方面綜合考慮的。同時,對於熬中藥的次數以及時間,我們也是有要求的,以上小編給大家都介紹了哦,希望大家好好看看哦。
沸水泡藥,頻頻飲之,又稱飲劑。沸水泡藥加熱時間短,溫度比較低,藥物味薄氣清,擅於清泄上焦熱邪。
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對中藥的煎法歷來都很講究,如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說:凡物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清代醫學家徐靈胎也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於此。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我們必須重視中藥的煎煮。那麼怎樣才能煎煮好中藥呢?這就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
煎煮中藥應注意的問題
中藥煎煮方法的正確與否,關係著療效的好壞,在煎煮中藥時要特別注意下列問題。
首先是器具,煎藥器具以砂罐或瓷罐為佳,切忌用鐵、銅等金屬器具,因為大多數藥材與金屬接觸後,會發生化學變化,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其次是浸泡,在煎藥前要先用清水將藥材浸泡30分鐘,使其軟化,然後再加熱煎煮,而不能直接用沸水煎煮,否則藥物裡的蛋白質很快就會凝固,影響中藥內有效成分的煎出。至於應該加多少水,要根據用藥量而定,一般以水面超過藥物少許即可,使每劑每次煎成的藥液在150毫升左右,為兒童煎取的藥量要少,而對熱性病者,煎取的藥液要適當多些。
煎煮時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開後就要用小火了,同時應注意加蓋煎煮,以防止藥物中揮發性成分逸出。煎煮中藥的時間也因藥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藥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後15分鐘即可;味厚滋養的補益藥,煎煮的時間宜長,煮沸後要再用文火煎煮1小時左右,以使藥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較大的藥物經慢火久煎後,可以減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時間也要稍長一些。藥煎好後要趁熱將藥汁濾出,每劑藥一般只煎兩次。
還有,要記得金石介殼類中藥需先煎,如龍骨、石膏、牡蠣、磁石、龜板、鱉甲等,宜先煎半小時左右。而另一些氣味芳香的藥物,如薄荷、藿香和鉤藤等卻要後下。易於沉底焦化和糊化、難以過濾的藥物,如赤石脂、青黛,可用紗布將藥包好或裝入紗布袋內,再放入鍋內煎煮。
凡貴重、數量少和揮發性強的藥物,如珍珠和三七不需煎煮,只要將藥物研成細末,再用煎好的藥液沖服即可,而對人參、鹿茸等,為了減少損失,加熱煎煮。有些膠、糖類藥物(如阿膠和飴糖)溶解後粘度較大、泡沫多,煎時會結底焦化,並影響其他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所以也應該將這類藥物溶於已煎好的藥液中。有效成分容易浸出的藥物,如肉桂末,最好是將其製作成片,放入有蓋的容器中用沸水浸泡後服用。
結語:現在大家是不是應該知道,熬中藥是不是越濃越好了啊?其實這也是要根據很多方面綜合考慮的。同時,對於熬中藥的次數以及時間,我們也是有要求的,以上小編給大家都介紹了哦,希望大家好好看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