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健康

身心健康亦是長壽秘訣

因為人的壽命受許許多多因素的干擾和制約, 諸如飲食營養、生活方式、居住環境、遺傳以及有害物質和病菌對人體的侵犯等等。

而促使人發育成長的社會和心理條件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的健康和壽命。 心理的健康反過來可促進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健康, 並且進一步促進身體各器官的健康。 人的正常心理活動與軀體內臟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共同維持著人的身體健康, 當任何一方面發生障礙都會引起疾病。 發病後心理因素與軀體因素互相影響, 促使原發病加重或複雜化, 形成惡性循環。

心身疾病是一組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並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態學變化的疾病。 它不同於生物、物理、化學因素引起的軀體疾病, 例如肺炎、骨折、燒傷等, 也不同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 如神經衰弱、焦慮症等。 心身醫學是針對過去難以診斷的疾病能進一步明確診斷,

對過去難以治療的疾病能得以綜合治療, 從而使臨床醫學擺脫“山重水複疑無路”的舊窘境, 因而延長了人的自然壽命。

心身疾病的患者, 應配合醫生的疏導、解釋和接受心理治療。 調整生活習慣, 解除焦慮或緊張或憤怒的情緒, 以心理干預進行心理治療。 “心病還需心來醫”, 當患者處於精神上、身體上以及社會上完好狀態, 方能促進健康恢復, 對預防心身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首先應瞭解心理健康的標誌, 即是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 對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 自我控制和調節能力, 社會交往能力, 注意力是否能集中, 心理創傷後的康復能力。

為了健康長壽必須保證心理健康, 健康的心理應該從小培養, 並且從青、中年起就要講究養生之道, 這樣進入老年後, 在遇到離退休、生病、親人亡故、 家庭矛盾等重大生活事情, 仍能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 較快的從打擊中恢復過來, 保持心理平衡。 平時應樂觀開朗, 堅持參加各種有益的腦力和體力活動, 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 使身體健康和心同步, 人才能健康長壽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