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趕快戒煙 外周血管病特愛抽煙男

□通訊員 守勤 玉豔 金陵晚報記者 李花

外周血管病重男輕女, 抽煙的男子最容易中招。 3月12日, 記者從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集團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療研討會上獲悉, 近年來, 外周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 雖然發病率及致殘率高, 但九成外周血管疾病可通過介入手術微創治療。

抽抽抽 下肢靜脈閉塞了

76歲的劉大爺患有腦梗, 從20多歲就開始抽煙, 抽了半個世紀, 平時活動少。 老人最近覺得腳痛, 腳冷, 還出現了間歇性跛行, 也就是步行數百米後, 出現下肢酸脹不適、疼痛等症狀, 需休息後才能繼續行走。

到醫院檢查後, 動脈嚴重缺血, 確診為“下肢動脈閉塞”, 經過介入支架植入術後, 老人腳痛、腳冷及走路不能走遠等症狀明顯緩解。

據中大醫院介入與血管外科鄧鋼主任醫師介紹, 供應四肢血液的血管稱為外周血管, 主要包括靜脈血管病變及動脈血管病變。

中大醫院介入與血管外科秦永林副主任醫師介紹, 近年來外周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 並呈現老齡化趨勢;有“三高”的年輕患者出現血管病變的比例也在明顯上升。 該病發病還有個特點, 重男輕女, 尤其是抽煙的男子, 最容易中招。

雖然外周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致殘率較高, 但九成外周血管疾病可通過介入手術微創治療。 由於血管介入手術的不斷發展,

避免患者器官功能的衰竭及缺失, 尤其是較往年截肢患者的數量明顯下降。

延誤治療 可能會截肢

有的老年人走路沒勁了或腿痛了, 就休息一會兒, 感覺好點了就繼續走路; 一會兒又沒勁兒了就再休息會兒。 很多人都以為這是正常的現象, 畢竟人老了, 腿腳不方便。

鄧鋼主任醫師解釋, 很多患者把外周血管病引起的腿部症狀當成是老年慢性病, 最終延誤診治良機。 下肢血管粥樣硬化性變窄或堵塞往往會導致外周血管疾病, 間歇性跛行為最常見的表現, 即步行數百米後, 出現下肢酸脹不適、疼痛等症狀, 需休息後才能繼續行走。

據悉, 有部分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出現難以癒合的足部潰瘍, 嚴重者甚至截肢,

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品質。 據權威統計結果, 當下肢缺血性疾病病情發展至嚴重肢體缺血期時, 自然病程1年後, 達25%的患者截肢。 專家提醒, 當老年人出現這種走走停停的間歇性跛行, 經過骨科和神經科治療仍然不見效果, 很有可能是血管堵住了, 應該考慮去看血管外科, 儘早治療以免失去最佳手術時機。

預防外周血管疾病, 首先要嚴格戒煙。 吸煙對周圍血管有危害, 也是致病因素之一。 長期吸煙使得血液黏稠度高, 使肢體血流緩慢, 逐漸血栓形成而產生肢體血管疾病。 其次要調整飲食結構。 避免過饑過飽, 多喝水或淡茶水, 減少腸內膽固醇的吸收, 防止高血脂症與動脈硬化。 再次適度運動, 避免寒冷與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