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苦蘵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Kǔ Zhī

【別名】敢、黃蒢(《爾雅》), 蘵敢草(《爾雅》郭璞注), 小苦耽(《本草拾遺》), 燈籠草、鬼燈籠、天泡草、爆竹草、劈拍草(《江西民間草藥》), 燈籠泡草(《廣東醫學》祖國醫學版(2):8.1966), 響鈴草、響泡子(《湖南藥物志》), 綠燈、野綠燈(《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茄科植物苦蘵的全草。 夏季採收。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 高25~60釐米。 莖斜臥或直立, 多分枝, 有毛或近無毛。 葉互生, 卵圓形或長圓形, 長約4~8釐米, 寬3~5釐米, 先端短尖, 基部斜圓形, 全緣或具不規則的淺鋸齒:葉柄長可達4釐米。 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約5毫米;萼鐘狀, 長約5毫米, 上端5裂, 裂片披針形或近三角形,

端尖;花冠鐘狀, 淡黃色, 直徑5~7毫米;雄蕊5, 花藥矩圓形, 縱裂;子房二室, 花柱線形, 柱頭具不明顯的兩裂片。 漿果球形, 直徑約8毫米, 光滑無毛, 黃綠色;宿萼在結果時增大, 膨大如燈籠, 長可達2.5釐米, 具5棱角, 綠色, 有細毛。 花期7~9月。 果期8~10月。

【生境分佈】生長于田野中, 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化學成份】含酸漿果紅素, 即玉蜀黍黃素二棕櫚酸酯。

【性味】

①《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性寒, 味苦, 無毒。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酸, 平。

【功能主治】

清熱, 利尿, 解毒。 治感冒, 肺熱咳嗽, 咽喉腫痛, 齦腫, 濕熱黃疸, 痢疾, 水腫, 熱淋, 天皰瘡, 疔瘡。

①《江西民間草藥》:治天皰瘡, 大頭風, 指疔, 牙齦腫痛, 濕熱黃疸, 咽喉紅腫疼痛, 肺熱咳嗽, 熱淋。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 利尿止血, 消腫散結。

治咽喉腫痛。 肺癰, 腮腺炎;小便不利, 血尿。 牙齦腫痛, 天皰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0.5~1兩;或搗汁。 外用:搗敷、煎水含漱或熏洗。

【注意】《江西民間草藥》: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百日咳:苦蘵五錢, 水煎, 加適量白糖調服。 (《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②治咽喉紅腫疼痛:新鮮苦蘵, 洗淨, 切碎, 搗爛, 絞取自然汁一匙, 用開水沖服。 (《扛西民間草藥驗方》)

⑧治牙齦腫痛:苦蘵八錢。 煎水含漱。 (《江西民間草藥》)

④治濕熱黃疸, 咽喉紅腫疼痛, 肺熱咳嗽.熱淋:苦蘵五錢至八錢。 水煎服。 (《江西民間草藥》)

⑤治水腫(陽水實證):苦蘵一兩至一兩五錢。 水煎, 分作二次, 飯前口服。 (《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⑥治天皰瘡:苦蘵莖葉三、四兩。 煎水洗, 一日二次。 鮮草更好。

⑦治大頭風, 頭面浮腫放亮, 起疙瘩塊, 作癢:苦蘵莖葉二兩。

煎水, 放面盆內, 用布圍住熏之。 鮮草更好。

⑧治指疔:苦蘵鮮葉搗爛敷患處, 一日換二、三次。 (⑥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

【臨床應用】

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將燈籠草製成糖漿內服, 每日3次, 10天一療程, 共服三療程。 每療程結束後停藥3~5天。 按劑量分3組:㈠大劑量組:每日量相當生藥幹品150克。 觀察50例, 有效49例, 其中顯效39例。 ㈡中劑量組:每日量相當生藥幹品100克。 觀察45例, 顯效16例, 總有效37例。 ㈢小劑量組:每日相當幹生藥50克。 觀察91例, 顯效36例, 總有效67例, 本品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均較明顯;始效時間一般在服藥後3~6天。 單純型療效優於喘息型。 副作用:少數覺胃部不適, 頭暈、頭痛及失眠。

②治療黃疸

燈籠草(全草)2株, 煎取濃汁加糖適量, 每日分2~3次服。 治療5例均獲愈。

③治療睾丸炎

燈籠泡草2兩, 黃皮根1兩, 水煎服。 每天1次, 連服2天。 治療20餘例, 均取得較好療效。

④治療細菌性痢疾

苦蘵1兩, 水煎服, 每天2次, 連服1~4天。 治療100例, 有效率為95%。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