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五個症狀預示體內濕氣重

俗話說“濕氣在, 百病害, 濕氣除, 百病無。 ” 莫名犯困、感覺嘴裡黏膩、身體沉重……這些“症狀”可能是濕氣悄悄鑽進你體內所致。

濕氣重的人, 很容易被各種疾病困擾。 《生命時報》邀請權威中醫專家, 教你通過按揉穴位排出體內濕氣。

受訪專家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教授 程凱

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室教授 張湖德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副教授 侯中偉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科副主任中醫師 戴奇斌

江蘇省中醫院針灸康復科主任 孫建華 劉成勇

五個症狀預示體內濕氣重

5個特徵看體內濕氣

1 看體型

中醫認為, 胖人多痰濕。 因此, 體型偏胖、動作遲緩的人多有內濕。

2 看舌頭

體濕的人觀察舌頭時會發現, 舌苔白膩或黃厚膩。

3 看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圓柱體、很通暢的, 便後用一兩張手紙就能擦乾淨。 一旦發現大便稀薄、黏膩、不成形, 就可能是有內濕。

4 看起床狀態

有些人早上起床後, 會覺得很困、頭沉, 像有什麼東西裹著, 讓人打不起精神, 而且痰多, 即說明體內濕氣較重。

5 看平時狀態

戶外濕氣一大, 就覺得胸悶氣短、身體沉、懶得動、不清醒, 吃飯時沒胃口。

中醫講“濕重如裹”, 一種被包裹著、動不了的感覺, 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 好像穿著一件用水洗過但沒幹的襯衫那麼彆扭。

7個部位最怕濕氣

頭部

濕氣侵入頭部,

則出現頭暈、犯困、頭重如裹。

胸腹部

濕氣滯留胸腹部, 則出現胸悶、胃脹。

消化道

影響食欲, 不想吃東西, 還會出現口臭, 大便不爽, 易粘馬桶壁。

泌尿系統

體內濕氣重, 且喝水較少時, 小便排出不暢, 易導致泌尿系統感染。

關節

濕氣侵入關節, 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 痛處固定。

下肢

濕氣侵犯下肢, 可出現下肢水腫、腳氣等症狀。

皮膚

濕氣過大會刺激皮膚大力散熱, 負擔加重, 免疫力隨之降低。 因此, 痤瘡、皮炎、濕疹、癬都會不請自來。

6個穴位讓你無濕一身輕

都說“千寒易除, 一濕難去”, 除濕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堅持揉按身上這6個“排濕穴”, 才能逐步把體內濕氣排出去。

1

豐隆穴

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 位於外膝眼和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它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是除濕祛痰主要的穴位, 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2

陰陵泉

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 取穴時順著小腿內側往膝關節方向摸, 膝窩下凹陷處即是。

這個穴位能健脾益氣, 促進脾運化水濕, 經常按揉陰陵泉可健脾化濕, 解決體內有“濕”或者水腫的問題。

3

中脘穴

位於腹部中線上、肚臍上4寸, 即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中點, 是胃的經氣彙集之處。

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調, 都可以用中脘穴進行調理。

4

足三裡

足三裡位於小腿前外側, 髕骨下緣往下4橫指、脛骨外側1橫指。

足三裡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有疏風化濕、調節機體免疫力、調理脾胃的作用。

5

複溜穴

位於小腿內踝和跟腱之間向上3指寬的地方。

“複溜”一詞中, “複”是反復, “溜”是悄悄地散失, 指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蒸發上行。 按揉複溜穴能刺激它使水分代謝正常。

6

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關節, 彎曲胳膊肘時, 肘橫紋末端的凹陷處即是。

曲池穴是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的地方, 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 可以清利濕熱, 調理大腸氣血, 對“濕熱”引起的蕁麻疹、急性胃腸炎效果很好。

按摩手法:點揉穴位

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 先垂直向下按壓, 邊按邊揉, 以產生酸、脹感為宜, 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 漸漸放鬆, 每個穴位上重複這個操作6~9次, 每天可按摩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