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長瓣馬鈴苣苔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拼音名】Chánɡ Bàn Mǎ Línɡ Jù Tái

【英文名】all-grass of Auriculate oreocharis

【別名】岩白菜、岩桐草、皺皮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長瓣馬鈴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reocharis auricul (S. Moore) Clarke [Didymocarpus auricula S. Moore]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長瓣馬鈴苣苔 多年生草本。 葉全部基生;具柄, 柄長2-4cm, 密被褐色絹狀綿毛;葉片長圓狀橢圓形, 長2-8.5cm, 寬1-5cm, 先端微尖或鈍, 基部圓形或稍心形, 邊緣具鈍齒至近全緣, 上面被貼伏短柔毛, 下面被淡褐色絹狀綿毛至近無毛, 側脈7-9對, 在下麵隆起, 密被褐色絹狀綿毛。 聚傘花序2次分枝, 2-5條, 每花序具4-11花;花序梗長6-12cm;苞片, 長圓狀披針形,

密被褐色絹狀綿毛;花梗長約1cm;花萼5裂至近基部, 裂片相等, 長圓狀披針形, 外面被絹關綿毛, 內面近無毛;花冠細筒狀, 藍紫色, 外被短柔毛, 筒長1.2-1.5cm, 與簷部等長或稍長, 喉部縊縮, 近基部稍膨大, 簷部二唇形, 上唇2裂, 下唇3裂片近相等, 近狹長圓形, 長7-10mm, 寬約3mm;能育雄蕊4, 分生;花盤環狀;雌蕊無毛;子房線狀長圓形, 長7-10mm, 花柱長2-3mm, 柱頭1, 盤狀。 蒴果倒披針形, 長約4.5cm。 花期6-7月, 果期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谷、溝邊及林下潮濕岩石上。

資源分佈:分佈于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淡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主各種出血;濕熱帶下;癰疽瘡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外用:適量品適量, 搗敷。

【各家論述】

1.《新華本草綱要》:味淡,

性平。 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能。 用於各種出血、癰疽、跌打損傷等。

2.《植物名實圖考》:岩白菜生山石有溜處, 鋪生如白菜, 面綠, 背黃, 有毛茸茸, 治吐血有效。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