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研究者稱飲食習慣決定個人身份

飲食定身份

你是什麼, 取決於你吃什麼

文|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張旭

“You are what you eat”是英語中的一個習慣說法, 大意為“你是什麼, 取決於你吃什麼”。

如果用一張餐桌來說明, 那麼“吃”和“人”的文化關聯就會顯得更加清晰——試想一下, 放在餐桌上的是一個精緻似玩物的麵包圈和一杯決不加奶、更不許加糖的黑咖啡, 桌旁落座的將是個擁有何種教育經歷、審美情趣、職業背景和經濟收入的人?要是一碗褐色與白色呈團狀糾纏, 並點綴著蒜瓣若干的炸醬麵呢?

飲食消費分層化

電影《沒事偷著樂》裡, 標準底層市民形象的張大民捧著一碗炸醬麵對李雲芳說,

“世界上最好的就是這飯, 飯裡邊最好的就是這面, 面裡最好的就是這蒜……。 ”在張大民一陣響亮的咀嚼聲中, 李雲芳被這“好面”暗喻的深情所打動, 後來他們結婚了。

2007年初, 在一部名為《愛情來電轉接》的電影裡, 炸醬麵再次出現。 不過這一次, 炸醬麵的地位從“最好的飯”跌落至令人無法忍受的食物, 並最終成為促使徐朗——一個擁有白領或更高級別領色身份的人——離開妻子的重要原因。 在解釋離婚理由的時候, 即便在家吃晚飯也穿西裝的徐朗沖妻子抱怨道:“你吃麵條的時候能不能不要一直嘬得麵條打轉轉!”

炸醬麵背後的理論敘事是:對於同樣的食物和相似的吃法, 不同階層的人會表現出帶有各自階層文化特徵的生理和心理反應,

飲食消費似乎因之成了一件涉及身份階層的事。

事實上, 對於飲食消費分層化的現象, 西方人類學家早已投入頗多關注。

食品消費的種類常常是研究者為兩個階層劃界的起點。

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 隨著社會階層的降低, 人們在牛奶、肉, 特別是水果等食品上的消費量呈明顯下降趨勢, 而麵包和土豆的消費量則有所上升。 收入差距導致的購買力差異, 是這個邏輯關係的論據。

不過另一件事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即與中產階級人士相比, 身處貧民階層的人們普遍不願嘗試他們不熟悉的食品。

美國著名營養師、社會心理學家愛琳·薩特解釋道, 害怕浪費是貧民階層較少嘗試新食品的心理文化原因——那些家庭的父母不去購買新的食物品種,

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可能不喜歡, 並因此糟蹋了那些並不便宜的東西。

味覺的階層差別

貧民家庭的孩子喜歡哪些食品?西方國家的事實證明是那些帶有人類天生偏好口味的東西, 比如保羅·福塞爾在《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位》中反復證明的甜食。

“有一條涇渭分明的分界線把社會上層和底層劃分得清清楚楚, 那就是飲料的甜度”, 福塞爾的意思是, 階層較低的人更愛甜味。

很明顯, 偏愛甜食的貧民們表現出了人類在味覺上的率真天性,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頻繁的率真之舉很可能暗示著缺少教育和自製力, 而這是中產階級所不能容忍的評價。

實際上, 在多數社會學家看來, 除了“天性”, 人們的口味偏好還與自身的飲食經驗, 以及態度、信仰和期待有關。 這意味著對某種口味的喜愛是可以經後天塑造形成的, 而塑造過程所需的知識、經驗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則正是中產階級人士節制甜食及一切迎合人類本性需求的口味時有意無意展示出的身份特徵。

更令中產階級人士受用的理論來自休謨。 套用休謨對審美趣味的解釋可以認為, 接受甚至喜愛苦或酸澀並不意味著比喜愛甜食高出一籌, 但卻使人得以享受“被培植的快感”, 從而成為“趣味敏感”者。

“並非人人都是趣味敏感的人, 儘管如果幸運的話, 所有的人都有可能通過教育和實踐成為這樣的人”,

卡洛琳·考斯梅爾在《味覺》一書中這樣說。

於是, 在必須加糖才能認同咖啡味美的貧民面前, 能夠感知蘇帕摩苦香的中產階級“趣味敏感者”, 顯然給人一種經歷過“教育和實踐”的良好印象。

中產階級與平民階層的另一個明顯區別是, 中產階級家庭的父母往往嚴格控制孩子的飲食行為, 而出身貧民家庭的兒童在選擇食品, 比如那些高脂肪、高熱量速食的時候, 通常有更大的自主權。

研究者發現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中產階級父母期待孩子擁有良好的體型和優雅的品位, 從而在成年後能以積極、樂觀、自信的心態投入社會生活, 並為各種機遇所眷顧;而在貧民家庭, 父母對日常生活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未來的重視,

足量與可口的飯食因此比優美的體型更有價值。

中國小資在星巴克的自我實現

當以諸如此類的飲食現象為依據, 對中產階級和貧民階層劃界時, 由收入、教育背景和生活期待構成的界標變得清晰可見。

界標的一邊, 三者皆不足的貧民階層, 把充饑和可口當作吃喝的主要目的;而在另一邊, 三者皆充裕的中產階級, 則試圖通過飲食行為達成某種自我實現, 至少對新穎時尚和趣味敏感的追求, 證明了這些人期待顯示自己的卓爾不群, 哪怕只是看上去

如此。

對於這樣的消費心理, 商家自然心知肚明。 作為中國小資情調典型符號的星巴克咖啡, 就一直在努力給予理解與迎合。

“店內的裝飾避免生硬的邊角, 所有圖案的輪廓都是曲線,圓桌小得不能再小是因為這樣可以幫助顧客維護獨自啜飲咖啡的自尊心……星巴克公司借助這樣的手段創造出一種‘溫暖、奢華且富有情感’的氛圍,並以此換來了大量的利潤。”《洛杉磯時報》如此解讀星巴克吸引全球中產階級消費者的策略。

而在中國,這樣的策略似乎因星巴克舶來品的身份更顯成功。據說用不了太久,中國這個沒有咖啡文化傳統的國家,將會成為星巴克在美國之外最重要的市場。

外國食品被高看一眼

“有時候很多東西只要是舶來品而不是國產貨就會備受青睞。”福塞爾在《格調》中說道。

在中國,這種消費心態曾將麥當勞、肯德基等西式速食抬升至全民仰視的地位。不過現在,至少這兩種速食已經撤退到了僅對青年學生和兒童尚存巨大吸引力的位置。

所以在它們的廣告裡,青澀男女和冒失少年的形象頻頻成為主角,而類似尊尼或加黑牌威士卡廣告中的才俊人物——他們具有明顯的中產人士氣質,且受到“小資”們的集體仰慕——是絕不可能手捧雞翅在海邊漫步或者匆忙擠進電梯後,咬一口漢堡包的。

不過總的來說,外國食品在中國還是會被人高看一眼,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啤酒。這種西方中產人士絕對會謹慎對待,但在貧民階層中廣受歡迎的酒精飲品,事實上,並沒有被中國的中產階級和“小資”所拒絕,雖然由於同路邊燒烤的關係日益密切,近年來這種飲品在中國也開始呈現貧民化趨勢。

真正遭到中國“中產”和“小資”厭惡的是裝在玻璃瓶子裡的白酒。電影《落葉歸根》裡,酷愛白酒以至喝死的是農民工;《瘋狂的石頭》裡,包裝粗糙的玻璃瓶裝白酒是用來賄賂“棒棒”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裡,靠蹬三輪載客維生的劉好每逢喜事時,都會用這樣的白酒助興。

除了與底層人士的廣泛聯繫,“中產”和“小資”不喜白酒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們容易讓人醉倒,喪失自控能力,這是他們在維持公共形象方面的大忌,不過醉倒的原因如果是洋酒,可能還需另當別論。

關於食品本身,中國的“中產”和“小資”們,也與底層市民之間有明顯的界線:對於可能有礙減肥且容易導致血脂升高的肉類,他們多少會有些戒備;而巨大的肉丸則常常是底層人士犒勞孩子的首選——這個情節仍來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小康飲食調查”顯示,月薪在1萬至2萬元間的高收入階層“經常購買有機食品”的比例達27.6%,而月收入低於1500元的低收入群體的相關資料僅為7.7%。很明顯,社會分層要素又一次對人們的飲食選擇發生了影響。未來,類似的影響也許會使二者間的界線更加清晰。

專家點評六大飲食流派

吃什麼最健康?怎麼吃最健康?關於健康飲食方面的主張,歷來流派林立,無法達成共識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學博士。

A血型的人不能吃肉;冬天要多吃黑色食物;雞蛋會降低人體免疫力;每天吃早餐是健康的大敵;減肥需要每天早晨吃香蕉……這些說法你聽說過嗎?喝牛奶還是喝豆漿?飯前吃水果還是飯後吃水果?你相信誰的觀點?

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中國人,越發重視飲食健康。“小康飲食調查”顯示,60%的人時不時地參考飲食營養類書籍來吃。但書中的觀點,林林總總,有的還大相徑庭,12.8%的人“徹底被搞暈,不知道該信誰”,不過相對多數人(36.7%)還是願意“相信大多數專家的意見”。

小康研究中心深入調查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六種飲食流派,並提供兩位權威專家的核心建議,為你的判斷提供參考。

血型派

上世紀90年代,美國醫生彼德·達達姆提出了一種“自然療法”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不同的人類血型帶有不同的抗原,不同的植物含有不同的血凝素,如果人體抗原與植物血凝素能夠適當融合,身體就會健康,反之則對身體不利。所以不同血型的人應該選擇不同的食物。

A型血的祖先是農民。他們擁有獨特的更多食用糧食和蔬菜的消化系統,所以應避免動物類食物。

B型血的祖先是最早習慣於遷徙生活的遊牧民族,他們擁有較強的免疫系統。他們的食物種類基本上包括了各類食物,需要避免的食物不多。

O型血的祖先是遠古時代的狩獵者。他們擁有超強的消化系統。O血型人最需要動物性蛋白質提供的營養物質。

AB血型是攜帶A型血的印歐語民族和攜帶B型血的蒙古人結合的後裔。A或B型血不能吃的食物,同樣不適合AB血型。

昭光點評:從來沒有一本正式、嚴肅的教科書講過血型與營養學有什麼關係,血型只是紅細胞的一種分型而已。

志紅觀點:儘管血型一樣,有人已經血脂過高,有人卻可能發生貧血。難道說,他們應當遵循完全一樣的膳食建議嗎?所以與其按照血型去飲食,不如按照體質去調整飲食。不論什麼血型,都應當儘量吃新鮮天然的食物,都應當增加運動,呼吸新鮮空氣。

傳統養生派

中國傳統養生觀以人體五臟為根本,講究天、地、人合一和有節制的生活。注重“因時而養”、“藥食同源”,根據時令調整飲食。《黃帝內經》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還發現了食物的色彩與五臟有奇特的對應關係——“青入肝、赤入心、黃入脾、白入肺、黑入腎。”

中醫認為人體調養要四補:補氣、補血、補陰、補陽。補氣食物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如大米、花生、山藥、胡蘿蔔等;補血食物是指對頭昏眼花、失眠心慌、面色萎黃有補益作用的食物,如動物肝臟、龍眼、木耳、豬肉等;補陽食物具有補陽助火的功效,如羊肉、蝦類、核桃、枸杞子等;補陰食物具有生津潤燥的功效,如銀杏、梨、奶蛋、白菜等。

昭光點評:中醫和西醫是兩套截然不同的系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觀念,連中醫指的脾和西醫說的脾都不是一回事。我作為一個西醫,不適合對中醫的觀點做出任何評價。

志紅觀點:我認為傳統養生原則和現代營養科學可以並行不悖。中國營養學會的膳食寶塔和膳食指南是一個健康飲食的大框架,在此框架之內,可以更多地選擇傳統的保健食材,因為它們多半經過實驗是有保健作用的,如抗氧化作用或免疫調節作用。

素食派

素食主義是近年來在中國最時髦的一種飲食習慣,白領女性為減肥吃素、為美容吃素,佛教徒為信仰吃素、為慈悲吃素,環保者為低碳生活吃素、為動物權益吃素。國際素食者聯合會把素食主義定義為一種“不食用肉、家禽、魚及它們的副產品,食用或不食用乳製品和蛋”的習慣。

素食主義者,《中國美容時尚報》社長張曉梅稱,素食後自己的容貌和體型都得到了很大改善。“這是大多數女人一生嚮往和渴求的。”

昭光點評:很多重要的營養都在肉裡面,普通人應該適當吃肉。據研究,很多和尚、尼姑的營養情況、健康狀況都不如普通人。人體要健康,需要至少四十多種的營養素,所以食物一定要均衡搭配,葷素搭配,粗糧細糧、紅的綠的、肉蛋奶瓜果都要吃。

志紅觀點:無論是素食還是肉食,都要注意營養平衡。吃不好都會造成營養不良,活力下降。素食不能看成一種健康符號,肉食也不能一味追求口腹之欲。素食也需要明智選擇才能有效降低慢性病的風險。

酸堿陰陽派

臺灣女醫生姜淑惠在暢銷書《這樣吃最健康》中將食物分成四大類:

一、悅性食物、變性食物、惰性食物

悅性食物指堅果、水果、豆類、綠茶及大部分蔬菜,這些食物極易消化,在體內不易堆積尿酸及毒素,應該多吃;變性食物包括可樂、咖啡、巧克力、醬油、紅茶等,此類食物會刺激攝取者的身體及心靈,因此應酌量攝入;惰性食物有雞蛋、海鮮、菌類、肉類、大蒜、煙、酒等,這些食物會使人出現倦怠和免疫力下降,絕對不能吃。

二、酸性食物、鹼性食物

我們的身體在自然狀態下呈弱鹼性,與此對應,我們在選擇食物時也應該多吃鹼性食物,如堅果、優酪乳、蔬果、海帶等。肉、魚、蛋、麵包等都屬於酸性食物,應該少吃。

三、高壓力食物、低壓力食物

現代人的飲食以高壓力食物(高脂肪、高糖分、高蛋白質、高鹽分)為主,如肉類、甜食、加工食品等。傳統的飲食以低壓力食物為主(低脂肪、低糖分、低蛋白質、高纖維),如穀類、蔬菜等。多吃低壓力食物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四、陰性食物、陽性食物

夏天要多吃微陰食物,如綠葉菜、生薑、檸檬;冬天要多吃微陽食物,如土豆、南瓜、甘藍、老薑等。

昭光點評:眾所周知的膳食金字塔是業界公認的權威營養學搭配和分類。我認為,如果想要推翻主流觀點,必須要拿出強有力的科學證據,否則弄出這麼多分類是沒有意義的。

志紅觀點:這只是她的一家之言,沒有特別強的科學依據,也沒有其他專家支持。

斷食派

每天吃早餐是健康的大敵;現代人身體狀況不佳的最大原因是“吃得太多”,你相信嗎?一種由日本人提出的號稱“最強健康策略”的“甲田式健康法”目前正在日本和中國的白領階層中流行。

踐行這種“健康法”很簡單:一日兩餐;一定不要吃早餐;每餐都要儘量少吃、素吃、生吃。其最基本規定是,從頭一天晚飯到第二天的午飯之間至少要有18個小時以上的間隔。比如,頭一天晚飯是7點吃的,第二天午飯要在下午1點吃。如果你想進一步提高效果,很簡單,每週挑一天,什麼都不吃,你就會擁有更加強壯的體魄。

昭光點評:如果你想當相撲運動員,想長到兩三百斤,就一天吃兩頓吧!如果你想減肥,一是必須吃早餐,晚飯少吃;二是可以少食多餐,英國的查理斯王子每天吃五頓,但每頓的量很少。

志紅觀點:每週是否有一天不吃飯,我認為不妨因人而異。如果平日就是七成飽,甚至營養不良,何必還要用餓一天來折騰自己呢?如果平日脂肪蛋白質過剩,那麼一周讓腸胃休息一天可能是更健康的選擇。

番茄香蕉減肥派

每天早餐吃香蕉或每天晚餐都吃番茄,是最近在日本流行的兩種減肥方法,東京超市的香蕉因此漲價並脫銷。

早餐香蕉減肥法:早餐時吃數根香蕉配白開水,吃多少根都行,直到吃到自己感覺到飽為止,中、晚餐照常進食。

晚餐番茄減肥法:每天晚餐時吃番茄或者番茄製品。

比起那些痛苦節食或者放進口的每樣食物都要辛苦計算卡路里的減肥方法,這兩種方法可以說是輕鬆簡單。

昭光點評:減肥一定要減掉飯量,什麼都吃,六七分飽。

志紅觀點:只吃一種東西必定能瘦,就算那東西是五花肉。但一旦離開這種吃法,必定會反彈。

所有圖案的輪廓都是曲線,圓桌小得不能再小是因為這樣可以幫助顧客維護獨自啜飲咖啡的自尊心……星巴克公司借助這樣的手段創造出一種‘溫暖、奢華且富有情感’的氛圍,並以此換來了大量的利潤。”《洛杉磯時報》如此解讀星巴克吸引全球中產階級消費者的策略。

而在中國,這樣的策略似乎因星巴克舶來品的身份更顯成功。據說用不了太久,中國這個沒有咖啡文化傳統的國家,將會成為星巴克在美國之外最重要的市場。

外國食品被高看一眼

“有時候很多東西只要是舶來品而不是國產貨就會備受青睞。”福塞爾在《格調》中說道。

在中國,這種消費心態曾將麥當勞、肯德基等西式速食抬升至全民仰視的地位。不過現在,至少這兩種速食已經撤退到了僅對青年學生和兒童尚存巨大吸引力的位置。

所以在它們的廣告裡,青澀男女和冒失少年的形象頻頻成為主角,而類似尊尼或加黑牌威士卡廣告中的才俊人物——他們具有明顯的中產人士氣質,且受到“小資”們的集體仰慕——是絕不可能手捧雞翅在海邊漫步或者匆忙擠進電梯後,咬一口漢堡包的。

不過總的來說,外國食品在中國還是會被人高看一眼,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啤酒。這種西方中產人士絕對會謹慎對待,但在貧民階層中廣受歡迎的酒精飲品,事實上,並沒有被中國的中產階級和“小資”所拒絕,雖然由於同路邊燒烤的關係日益密切,近年來這種飲品在中國也開始呈現貧民化趨勢。

真正遭到中國“中產”和“小資”厭惡的是裝在玻璃瓶子裡的白酒。電影《落葉歸根》裡,酷愛白酒以至喝死的是農民工;《瘋狂的石頭》裡,包裝粗糙的玻璃瓶裝白酒是用來賄賂“棒棒”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裡,靠蹬三輪載客維生的劉好每逢喜事時,都會用這樣的白酒助興。

除了與底層人士的廣泛聯繫,“中產”和“小資”不喜白酒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們容易讓人醉倒,喪失自控能力,這是他們在維持公共形象方面的大忌,不過醉倒的原因如果是洋酒,可能還需另當別論。

關於食品本身,中國的“中產”和“小資”們,也與底層市民之間有明顯的界線:對於可能有礙減肥且容易導致血脂升高的肉類,他們多少會有些戒備;而巨大的肉丸則常常是底層人士犒勞孩子的首選——這個情節仍來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小康飲食調查”顯示,月薪在1萬至2萬元間的高收入階層“經常購買有機食品”的比例達27.6%,而月收入低於1500元的低收入群體的相關資料僅為7.7%。很明顯,社會分層要素又一次對人們的飲食選擇發生了影響。未來,類似的影響也許會使二者間的界線更加清晰。

專家點評六大飲食流派

吃什麼最健康?怎麼吃最健康?關於健康飲食方面的主張,歷來流派林立,無法達成共識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學博士。

A血型的人不能吃肉;冬天要多吃黑色食物;雞蛋會降低人體免疫力;每天吃早餐是健康的大敵;減肥需要每天早晨吃香蕉……這些說法你聽說過嗎?喝牛奶還是喝豆漿?飯前吃水果還是飯後吃水果?你相信誰的觀點?

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中國人,越發重視飲食健康。“小康飲食調查”顯示,60%的人時不時地參考飲食營養類書籍來吃。但書中的觀點,林林總總,有的還大相徑庭,12.8%的人“徹底被搞暈,不知道該信誰”,不過相對多數人(36.7%)還是願意“相信大多數專家的意見”。

小康研究中心深入調查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六種飲食流派,並提供兩位權威專家的核心建議,為你的判斷提供參考。

血型派

上世紀90年代,美國醫生彼德·達達姆提出了一種“自然療法”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不同的人類血型帶有不同的抗原,不同的植物含有不同的血凝素,如果人體抗原與植物血凝素能夠適當融合,身體就會健康,反之則對身體不利。所以不同血型的人應該選擇不同的食物。

A型血的祖先是農民。他們擁有獨特的更多食用糧食和蔬菜的消化系統,所以應避免動物類食物。

B型血的祖先是最早習慣於遷徙生活的遊牧民族,他們擁有較強的免疫系統。他們的食物種類基本上包括了各類食物,需要避免的食物不多。

O型血的祖先是遠古時代的狩獵者。他們擁有超強的消化系統。O血型人最需要動物性蛋白質提供的營養物質。

AB血型是攜帶A型血的印歐語民族和攜帶B型血的蒙古人結合的後裔。A或B型血不能吃的食物,同樣不適合AB血型。

昭光點評:從來沒有一本正式、嚴肅的教科書講過血型與營養學有什麼關係,血型只是紅細胞的一種分型而已。

志紅觀點:儘管血型一樣,有人已經血脂過高,有人卻可能發生貧血。難道說,他們應當遵循完全一樣的膳食建議嗎?所以與其按照血型去飲食,不如按照體質去調整飲食。不論什麼血型,都應當儘量吃新鮮天然的食物,都應當增加運動,呼吸新鮮空氣。

傳統養生派

中國傳統養生觀以人體五臟為根本,講究天、地、人合一和有節制的生活。注重“因時而養”、“藥食同源”,根據時令調整飲食。《黃帝內經》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還發現了食物的色彩與五臟有奇特的對應關係——“青入肝、赤入心、黃入脾、白入肺、黑入腎。”

中醫認為人體調養要四補:補氣、補血、補陰、補陽。補氣食物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如大米、花生、山藥、胡蘿蔔等;補血食物是指對頭昏眼花、失眠心慌、面色萎黃有補益作用的食物,如動物肝臟、龍眼、木耳、豬肉等;補陽食物具有補陽助火的功效,如羊肉、蝦類、核桃、枸杞子等;補陰食物具有生津潤燥的功效,如銀杏、梨、奶蛋、白菜等。

昭光點評:中醫和西醫是兩套截然不同的系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觀念,連中醫指的脾和西醫說的脾都不是一回事。我作為一個西醫,不適合對中醫的觀點做出任何評價。

志紅觀點:我認為傳統養生原則和現代營養科學可以並行不悖。中國營養學會的膳食寶塔和膳食指南是一個健康飲食的大框架,在此框架之內,可以更多地選擇傳統的保健食材,因為它們多半經過實驗是有保健作用的,如抗氧化作用或免疫調節作用。

素食派

素食主義是近年來在中國最時髦的一種飲食習慣,白領女性為減肥吃素、為美容吃素,佛教徒為信仰吃素、為慈悲吃素,環保者為低碳生活吃素、為動物權益吃素。國際素食者聯合會把素食主義定義為一種“不食用肉、家禽、魚及它們的副產品,食用或不食用乳製品和蛋”的習慣。

素食主義者,《中國美容時尚報》社長張曉梅稱,素食後自己的容貌和體型都得到了很大改善。“這是大多數女人一生嚮往和渴求的。”

昭光點評:很多重要的營養都在肉裡面,普通人應該適當吃肉。據研究,很多和尚、尼姑的營養情況、健康狀況都不如普通人。人體要健康,需要至少四十多種的營養素,所以食物一定要均衡搭配,葷素搭配,粗糧細糧、紅的綠的、肉蛋奶瓜果都要吃。

志紅觀點:無論是素食還是肉食,都要注意營養平衡。吃不好都會造成營養不良,活力下降。素食不能看成一種健康符號,肉食也不能一味追求口腹之欲。素食也需要明智選擇才能有效降低慢性病的風險。

酸堿陰陽派

臺灣女醫生姜淑惠在暢銷書《這樣吃最健康》中將食物分成四大類:

一、悅性食物、變性食物、惰性食物

悅性食物指堅果、水果、豆類、綠茶及大部分蔬菜,這些食物極易消化,在體內不易堆積尿酸及毒素,應該多吃;變性食物包括可樂、咖啡、巧克力、醬油、紅茶等,此類食物會刺激攝取者的身體及心靈,因此應酌量攝入;惰性食物有雞蛋、海鮮、菌類、肉類、大蒜、煙、酒等,這些食物會使人出現倦怠和免疫力下降,絕對不能吃。

二、酸性食物、鹼性食物

我們的身體在自然狀態下呈弱鹼性,與此對應,我們在選擇食物時也應該多吃鹼性食物,如堅果、優酪乳、蔬果、海帶等。肉、魚、蛋、麵包等都屬於酸性食物,應該少吃。

三、高壓力食物、低壓力食物

現代人的飲食以高壓力食物(高脂肪、高糖分、高蛋白質、高鹽分)為主,如肉類、甜食、加工食品等。傳統的飲食以低壓力食物為主(低脂肪、低糖分、低蛋白質、高纖維),如穀類、蔬菜等。多吃低壓力食物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四、陰性食物、陽性食物

夏天要多吃微陰食物,如綠葉菜、生薑、檸檬;冬天要多吃微陽食物,如土豆、南瓜、甘藍、老薑等。

昭光點評:眾所周知的膳食金字塔是業界公認的權威營養學搭配和分類。我認為,如果想要推翻主流觀點,必須要拿出強有力的科學證據,否則弄出這麼多分類是沒有意義的。

志紅觀點:這只是她的一家之言,沒有特別強的科學依據,也沒有其他專家支持。

斷食派

每天吃早餐是健康的大敵;現代人身體狀況不佳的最大原因是“吃得太多”,你相信嗎?一種由日本人提出的號稱“最強健康策略”的“甲田式健康法”目前正在日本和中國的白領階層中流行。

踐行這種“健康法”很簡單:一日兩餐;一定不要吃早餐;每餐都要儘量少吃、素吃、生吃。其最基本規定是,從頭一天晚飯到第二天的午飯之間至少要有18個小時以上的間隔。比如,頭一天晚飯是7點吃的,第二天午飯要在下午1點吃。如果你想進一步提高效果,很簡單,每週挑一天,什麼都不吃,你就會擁有更加強壯的體魄。

昭光點評:如果你想當相撲運動員,想長到兩三百斤,就一天吃兩頓吧!如果你想減肥,一是必須吃早餐,晚飯少吃;二是可以少食多餐,英國的查理斯王子每天吃五頓,但每頓的量很少。

志紅觀點:每週是否有一天不吃飯,我認為不妨因人而異。如果平日就是七成飽,甚至營養不良,何必還要用餓一天來折騰自己呢?如果平日脂肪蛋白質過剩,那麼一周讓腸胃休息一天可能是更健康的選擇。

番茄香蕉減肥派

每天早餐吃香蕉或每天晚餐都吃番茄,是最近在日本流行的兩種減肥方法,東京超市的香蕉因此漲價並脫銷。

早餐香蕉減肥法:早餐時吃數根香蕉配白開水,吃多少根都行,直到吃到自己感覺到飽為止,中、晚餐照常進食。

晚餐番茄減肥法:每天晚餐時吃番茄或者番茄製品。

比起那些痛苦節食或者放進口的每樣食物都要辛苦計算卡路里的減肥方法,這兩種方法可以說是輕鬆簡單。

昭光點評:減肥一定要減掉飯量,什麼都吃,六七分飽。

志紅觀點:只吃一種東西必定能瘦,就算那東西是五花肉。但一旦離開這種吃法,必定會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