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散的功效與作用
俗話說,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所以人們在現如今生活極大豐富的情況下, 對養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 中醫方劑一直都是養生的重要方法, 那麼黃連散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又有什麼功效作用呢?接下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 黃連半兩(去須, 微炒), 牡蠣半兩(燒為粉), 烏梅肉1分(微炒), 甘草1分(炙微赤, 銼), 訶藜勒1分(煨, 用皮)。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痢渴煩熱, 吃水不知足。
【用法用量】 《普濟方》有人參三分。
【摘錄】 《聖惠》卷九十三
【處方】 黃連(雞爪者, 不拘多少, 去須)。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心中熱則精神冒悶。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
【各家論述】 心惡熱, 苦入心, 熱傳小腸則氣下通, 故得溲則愈, 燈心通利小便故也。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處方】 黃連(去須)1兩, 牡蠣(燒)2兩, 白茯苓(去黑皮)3分, 甘草(炙)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後體虛, 盜汗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 煎竹葉熟水調下, 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處方】 黃連(去須)1兩, 檳榔半兩(銼), 甘草(炙)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發斑。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 入蜜少許如湯點, 放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處方】 黃連2兩(去須), 胡粉2兩, 吳茱萸1兩, 赤小豆100粒, 水銀2兩(與胡粉點少水同研星盡)。
【制法】 除胡粉、水銀外, 為末, 入胡粉、水銀同研令勻。
【功能主治】 小兒疥, 遍身皆有,
【用法用量】 以臘月豬脂和塗之。
【摘錄】 《聖惠》卷九十一
【處方】 防風1分, 地榆1分, 白蒺藜1分(去刺), 川芎1分, 使君子半兩(蒸4-5回, 焙乾), 木香3銖, 甘草3銖, 黃連4銖。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小兒肝受疳氣, 相刑於脾, 所下之痢, 多是鮮血, 忽是膿血, 忽赤白相雜。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半, 水煎, 冷服, 不拘時候。
【摘錄】 《普濟方》卷三九六引《護命》
【處方】 黃連1兩(去須, 微炒), 敗豉皮半兩(炙令黃焦), 犀角屑3分, 白襄荷根3分, 白頭翁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藍青半兩, 黃芩3分, 茜根3分(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蠱毒痢血, 體瘦。
【用法用量】 每服1錢, 以水1小盞, 煎至5分, 去滓放溫, 不拘時候。 量兒大小, 分減服之。
【摘錄】 《聖惠》卷九十三
【處方】 川黃連、黃柏(去粗皮)、草決明、輕粉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小兒頭瘡。
【用法用量】 用生小油調藥于瘡上塗之。
【摘錄】 《儒門事親》卷十五
【處方】 密陀僧(細研)半兩, 臘茶半兩, 黃連(去須)半兩, 滑石半兩, 栝蔞根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消渴飲水過多, 不知厭足。
【用法用量】 每服1錢, 以清粥調下, 不拘時候。
【摘錄】 《普濟方》卷一七九
【處方】 黃連、阿魏、神曲、山楂、桃仁、連翹、槐角、犀角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原有痔漏, 又于肛門邊生一塊, 皮厚腫痛作膿。
【用法用量】 以少許置掌心, 時時舐之, 津液咽下, 如消3分之2, 止後服。
【摘錄】 《丹溪心法》卷二
【處方】 黃連、大黃、黃芩、密陀僧、百藥煎各等分, 輕粉少許。
【制法】 上為極細末。
【功能主治】 小兒眉癬。
【用法用量】 每用不拘多少, 油蜜調擦。
【摘錄】 《衛生寶鑒》卷十九
【處方】 黃連1兩, 輕粉1錢。
【制法】 上為細末。 入輕粉和勻。
【功能主治】 疳瘡。
【用法用量】 瘡乾燥, 生油調塗;有膿汁, 於撚在患處, 1日2-3次。
【摘錄】 《禦藥院方》卷十
【處方】 黃連(去須, 炒)1兩, 黃柏(去粗皮, 蜜炙)1兩, 厚樸(去粗皮, 生薑汁炙)1兩, 木香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赤痢兼大腸下血。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 空心以粥飲調下, 日午再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 羯羊膽1枚, 鷹爪黃連。
【功能主治】 小兒頭上疳瘡。
【用法用量】 傾膽汁在盞內, 看汁多少, 入好麻油如膽汁許, 以幹竹煎令香熟, 入鷹爪黃連細末, 調令得所, 敷瘡上。
【摘錄】 《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處方】 黃連、胡椒、牙消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口瘡。
【用法用量】 冷水漱口, 後以此藥搽瘡上, 搽去頑涎便效。
【摘錄】 《普濟方》卷二九九引《海上方》
【處方】 當歸、赤芍藥、黃連、黃柏各等分。
【制法】 上銼。
【功能主治】 一切風毒赤目。
【用法用量】 以雪水或甜水濃煎汁, 熱洗眼。
【摘錄】 《醫方類聚》卷七十引《神效名方》
【別名】 白礬散
【處方】 黃連、韶粉、黃柏、軟石膏(煆)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嵌甲。
【用法用量】 白礬散(《普濟方》卷三○○)。
【摘錄】 方出《百一》卷十二, 名見《普濟方》卷三○○
【處方】 黃連1兩, 黃柏1兩, 黃丹1兩, 白及龍骨半兩, 輕粉半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斷膿生肉。 主一切新舊惡瘡。
【用法用量】 以冷熟水調敷瘡口, 瘡濕即幹摻。
【摘錄】 《普濟方》卷二七五引《衛生家寶》
【處方】 乳香1錢半(別研), 黃連(去須)1兩, 荊芥100穗, 燈心100莖。
【功能主治】 眼瞼赤爛。 肝受風熱, 瞼眥赤爛。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每用3錢, 水2盞, 煎至1盞, 濾去滓,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處方】 黃連1兩, 貫眾1兩, 雞冠花1兩, 烏梅肉1兩, 大黃1兩, 甘草(炙)3分。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腸風下血, 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 《醫統》引作“雞冠散”。
【摘錄】 《宣明論》卷十三
【處方】 鷹爪黃連、露蜂房、豬牙皂角各等分。
【功能主治】 上下齶生瘡, 不可食。
【用法用量】 濃煎, 冷灌漱。 一雲加荊芥尤妙。
【摘錄】 《普濟方》卷二九九引《海上方》
【處方】 大椒半兩, 黃柏皮半兩, 黃連半兩, 檳榔1兩。
【制法】 上為細末, 用巴豆20粒, 煎麻油塗之。 巴豆煎至黑為度。
【功能主治】 疥瘡。
【摘錄】 《朱氏集驗方》卷十二
【處方】 黃連(去須)、胡粉、黃蜀葵花各等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惡瘡。
【用法用量】 用龍腦、麝香、膩粉各少許, 研細拌勻, 先以鹽漿水帛子揾幹, 摻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三二
【處方】 黃連半兩,黃柏半兩,輕粉(炒)2兩,枯礬1兩,黃丹1兩。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下部陰濕疳瘡。
【用法用量】 漿水蔥白湯渫洗了,幹貼之。
【摘錄】 《醫方類聚》卷一九二引《施圓端效方》
【處方】 黃連1兩(去須),玄參3分,石膏1兩,大青2分,川芒消1兩,防風3分(去蘆頭),梔子仁3分,黃芩3分,甘草3分(生,銼),獨活3分,川升麻3分,葛根2分(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乳石發動,熱毒上攻,頭痛眼赤,心躁多渴,筋脈拘急,骨節煩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竹葉3-7片,黑豆50粒,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三十八
【處方】 黃連1兩(去須),栝蔞根(銼)1兩,地骨皮1兩,葳蕤1兩,犀角屑1兩,黃芩1兩,川升麻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妊娠心熱煩躁,口幹舌澀,多渴。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七十四
【處方】 黃連(去須)1兩,木通(銼)1兩,黃芩1兩,黃柏(銼)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川樸消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熱毒攻眼赤痛,心神煩躁,大小便難。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後溫服。
【摘錄】 《聖惠》卷三十二
【處方】 黃連1兩(去須,搗為末),古字錢2-7文,龍腦半錢,杏仁2-7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細研),蚌粉1兩(細研),蜜1兩,不食井花水1大盞。
【功能主治】 赤眼久患不愈,赤爛,時癢腫痛,視物不得。
【用法用量】 上浸3-7日,每日攪1遍,日足點之。
【摘錄】 方出《聖惠》卷三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七十三
【處方】 黃連1兩(去須),黃柏1兩(銼),地榆1兩(銼),白芷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癰已潰。
【用法用量】 每用以雞子白調,塗布上貼瘡,日3-4度換之。
【摘錄】 《聖惠》卷六十一
【處方】 黃連1兩(去須),麥門冬1兩(去心),川升麻1兩,大青半兩,黃柏1兩(銼),射干1兩,玄在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生,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乳石發動,口舌生瘡,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三十八
【處方】 黃連1兩(去須,微炒),龍骨2兩,地榆1兩(銼),阿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1兩(銼,微炒),梔子仁半兩,赤芍藥1兩,黃芩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熱毒下痢黑白,臟腑(疒丂)痛,日夜百行,氣息欲絕。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九
【處方】 黃連3分(去須,微炒),白術半兩,黃芩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烏梅肉半兩(微炒),乾薑半兩(炮裂,銼),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赤白痢,腹中疼痛,口幹,或作寒熱。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九
【處方】 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蘆根2兩(銼),甘草3分(炙微赤,搗),黃連1兩(去須)。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暴渴,心神煩悶,口舌幹焦。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後溫服。
【摘錄】 方出《聖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
【處方】 豉1合,黃連1兩(去須)。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心脾壅熱,煩渴口幹。
【用法用量】 每服半兩,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每于食後溫服。
【摘錄】 方出《聖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
【處方】 黃連2兩(去須),葛根2兩(銼),麥門冬1兩(去心),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消渴。口舌乾燥,煩熱,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淡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三
【處方】 黃連1兩(去須),栝蔞根1兩半,麥門冬1兩(去心),知母3分,人參半兩(去蘆頭),地骨皮3分,黃芩3分,川升麻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消渴煩躁,飲水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淡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三
【處方】 黃連5兩(去須),水銀2兩,烏賊魚骨2兩(燒令赤色,銼)。
【制法】 除水銀外,為散,別用白蘞末1兩半,入少水,與水銀同研至星盡,與前藥末相和,研令勻。
【功能主治】 小兒頭瘡生膿水,愈而復發。
【用法用量】 每用先以桃葉湯洗瘡令淨,拭幹,以藥敷於瘡上。
【摘錄】 《聖惠》卷九十
【處方】 黃連1兩,白龍骨1兩,馬牙消1兩,白礬1分,龍腦1錢。
【制法】 上為散,研入龍腦令勻。
【功能主治】 齒縫間出血,吃食不得。
【用法用量】 每用半錢,敷齒根下。
【摘錄】 《聖惠》卷三十四
【處方】 黃連1兩(去須,微炒),黃柏1兩(塗蜜,微炙,銼),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1兩(銼,微炒),龍骨1兩,木香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產後3日內,患膿血痢,腹中痛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大盞,入陳粟米半合,煎至5分,去滓溫服,1日3-4次。
【摘錄】 《聖惠》卷七十九
【處方】 黃連1兩(去須,微炒),黃柏1分,梔子仁1分,地榆1分,馬藺子1分,當歸(銼,微炒)1分,黃芩1分,茜根1分,柏葉1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血痢,經年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半兩,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九
【處方】 黃連(末)1兩。
【制法】 上於銚子內,先熔黃蠟1兩,納黃連末,候稍疑,分為3丸。
【功能主治】 卒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黃連丸”。
【摘錄】 方出《聖惠》卷三十七,名見《普濟方》卷一八八
【處方】 黃連半兩,白礬2分(燒令汁盡)。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耳有惡瘡。
【用法用量】 每取少許,綿裹納耳中。
【摘錄】 方出《聖惠》卷三十六,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處方】 黃連1兩(去須),亂髮灰1兩,故絮灰1兩,乾薑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唇吻生瘡。
【用法用量】 每取敷於瘡上。
【摘錄】 《聖惠》卷三十六
【處方】 黃連半兩(去須),木通半兩(銼),犀角屑3分,川升麻2分,黃芩半兩,大青半兩,茯神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百合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毒氣未散,欲變入狐惑證,目赤,面色斑斑如錦紋。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竹葉2-7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三
【處方】 黃連半兩(去須,微炒),白茯苓半兩,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黃柏半兩(微炙,銼),人參半兩(去蘆頭),丁香1分,訶藜勒皮半兩(微煨),桃白皮半兩(炙微黃,銼),沒石子2枚(微煨)。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疳痢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以米飲調下。
【摘錄】 《聖惠》卷九十三
【處方】 黃連2兩(去須,搗羅為末),生地黃汁3合,生瓜蔞汁3合,牛乳3合。
【功能主治】 潤肺心。主消渴。
【用法用量】 上用3味汁相和,每服3合,調下黃連末1錢,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三
【處方】 黃連1兩(去須),蛇床子2兩(微炒),黃柏2兩(銼),胡粉半兩(炒令黃色)。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頭面身體生熱瘡。
【用法用量】 若頭上身上生瘡,以生油調如泥塗之;若面上生瘡,以豬脂和塗之。
【摘錄】 《聖惠》卷九十
【別名】 苦散子
【處方】 宣州黃連2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溫瘧、痰瘧久不愈。
【用法用量】 苦散子(《續易簡》)。
【注意】 忌豬肉、冷水。
【摘錄】 《外台》卷五引《集驗方》
【處方】 乾薑2兩,附子2兩,黃連2兩,礬石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時歲蠱毒下痢、痔漏。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下,日3次,亦可飲服。
【摘錄】 方出《醫心方》卷十一引《小品方》,名見《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處方】 黃連2兩(去須,微炒,為末)。
【制法】 以雞子白和作餅子,如2分厚薄,令幹焦,細研為散。
【功能主治】 血痢。傷寒後挾熱下血不止,熱痢無度。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一方銼,用無灰酒煎服。
【摘錄】 《普濟方》卷二一二引《肘後方》
【處方】 黃連(去須,銼碎)半兩。
【功能主治】 目中癢急赤痛,及目中百病。
【用法用量】 以人乳汁浸,點目眥中。
【摘錄】 《普濟方》卷七十七引《肘後方》
【別名】 黃連湯
【處方】 黃連2兩(去須,微炒),龍骨2兩,阿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艾葉(微炒)。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休息痢,多時不愈,肌體瘦瘁。
【用法用量】 黃連湯(《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摘錄】 方出《外台》卷二十五引《肘後方》,名見《聖惠》卷五十九
【別名】 黃連膏
【處方】 大黃1分,鼠糞(濕者)1分,黃連1分。
【功能主治】 乳癰。
【用法用量】 黃連膏(《聖濟總錄》卷一六六)。
【摘錄】 方出《肘後方》卷五引姚氏方,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二八
【處方】 黃連2兩(去須,微炒),黃柏2兩(銼),酸石榴皮2兩,地榆2兩(銼),乾薑2兩(炮裂,銼),阿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厚樸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霍亂後下痢,赤白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四十七
【處方】 黃連1兩(去須,微炒),龍骨2兩,木香半兩,當歸1兩(銼,微炒),赤芍藥2兩,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赤石脂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乾薑1兩(炮裂,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冷熱痢,心腹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九
【處方】 黃連(去須,微炒)3分,當歸(銼,微炒)3分,阿膠(搗碎,炒令黃燥)3分,黃芩3分,赤芍藥3分,地榆(銼)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熱毒痢,下膿血,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三
【處方】 黃連1兩(去須),石膏2兩,人參1兩(去蘆頭),知母1兩,麥門冬1兩(去心),梔子仁1兩,赤芍藥1兩,犀角屑1兩,茯神1兩,紫苑1兩(去苗土),川芒消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心實熱,多驚夢,多喜,畏懼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入竹瀝半合,生地黃半合,更煎1-2沸,每于食後溫服。
【摘錄】 《聖惠》卷四
【別名】 瞿麥湯
【處方】 黃連(去須)1兩,車前子1兩,木通(銼)1兩,漢防已3分,瞿麥3分,犀角屑3分,豬苓3分(去皮),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腸實熱,小便黃赤,澀結不通。
【用法用量】 瞿麥湯(《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摘錄】 《聖惠》卷四
【處方】 黃連1兩(去須),犀角屑半兩,石膏2兩,梔子仁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斑毒不解。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
【處方】 黃連2分(去須),黃芩1兩,梔子仁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伏龍肝3分,淡竹茹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心肺熱毒,鼻衄咽不止,或兼唾血。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入生地黃汁1合,亂髮灰1錢,攪令勻,更煎2-3沸,放溫頻服,不拘時候。以愈為度。
【摘錄】 《聖惠》卷十
【處方】 黃連半兩(去須),黃柏半兩(銼),甘草半兩(生,銼),寒水石半兩,檳榔1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緊唇。是五臟熱毒氣上沖,唇腫反粗。
【用法用量】 煉蜜調塗於唇止,1日2-3度換之。
【摘錄】 《聖惠》卷九十
【處方】 黃連1兩(去須),荷葉1兩,艾葉3分(微炒),柏葉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吐血,心神煩悶。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大盞,煎至6分,去滓,入地黃汁半合,更煎1-2沸,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方出《聖惠》卷十一,名見《普濟方》卷一三八
【處方】 黃連3分(去須),大青3分,川升麻3分,桑根白皮半兩(銼),甘草半兩(炒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口瘡,心熱煩悶。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若與奶母服,即加梔子、黃芩各半兩,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
【摘錄】 《聖惠》卷九十
【處方】 黃連1兩(去須,微炒),牡蠣3分(燒,為粉),龍骨1兩,當歸3分(銼,微炒),人參3分(去蘆頭),赤石脂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下痢,謊語,心中虛熱。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木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三
【處方】 黃連1兩(去須),川大黃(銼碎,微炒)3分,大青3分,川升麻3分,黃芩3分,甘草(生,銼)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時氣兼口舌瘡生。傷寒後口舌瘡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五
【處方】 黃連(去須,微炒)1兩,黃柏(微炙,銼)1兩,艾葉(微炒)1兩,黃芩1兩,龍骨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時氣4-5日,大熱下痢。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六
【處方】 黃連1兩(去須),大青1兩,梔子仁1兩,茵陳1兩,柴胡1兩(去苗),地骨皮1兩,黃芩1兩,川芒消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黃疸,遍身面目悉黃。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八
【處方】 黃連1兩半(去須),赤芍藥1兩,蕤仁(湯浸,去赤皮)1兩,木通(銼)1兩,決明子1兩,梔子仁1兩,黃芩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肝熱沖眼生瘡。小兒肝熱沖眼,緣目生瘡。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後溫服。
【摘錄】 《聖惠》卷三十二
【處方】 黃連(去須)1兩,升麻1兩,龍膽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脾胃積熱,風冷乘之,唇腫結核。
【用法用量】 綿裹如彈子大,臨臥以新汲水浸過,含化咽津。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一八
【處方】 黃連1兩(去須),當歸1兩(銼,微炒)。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妊娠瘧疾,寒熱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七十四
【處方】 黃連(去須)1兩半,雄黃(研)1兩半,細辛(去苗葉)3分,黃柏(去粗皮)3分,乾薑1分。
【制法】 上為散,研令至細,以密器盛。
【功能主治】 目赤眥爛生瘡,沖風淚出。
【用法用量】 每取2黍米許,點兩目眥,1日2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五
【處方】 黃連1兩(去須),犀角屑1兩,刺薊2兩,雞蘇葉2兩,生幹地黃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婦人鼻衄不止,心神煩躁。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七十
【處方】 黃連1兩(去須),知母2兩,鱉甲2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麥門冬3分(去心),龍膽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柴胡1兩半(去苗),白術3分,地骨皮3分,木通1兩(銼),黃芩3分,犀角屑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婦人骨蒸勞熱,四體昏沉,背膊疼痛,面色萎黃,漸漸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淡竹葉3-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濟陰綱目》:心火上爍,久則為蒸。此方以黃連、木通、犀角、麥門冬導心熱,柴、鱉、地骨皮清骨熱,知、芩救腎之母,龍膽瀉心,總得來說黃連散就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製劑,因此在臨床的應用可以說是非常 廣泛的,因為採用的是純天然的中藥材製成,副作用很小,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處方】 黃連半兩,黃柏半兩,輕粉(炒)2兩,枯礬1兩,黃丹1兩。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下部陰濕疳瘡。
【用法用量】 漿水蔥白湯渫洗了,幹貼之。
【摘錄】 《醫方類聚》卷一九二引《施圓端效方》
【處方】 黃連1兩(去須),玄參3分,石膏1兩,大青2分,川芒消1兩,防風3分(去蘆頭),梔子仁3分,黃芩3分,甘草3分(生,銼),獨活3分,川升麻3分,葛根2分(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乳石發動,熱毒上攻,頭痛眼赤,心躁多渴,筋脈拘急,骨節煩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竹葉3-7片,黑豆50粒,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三十八
【處方】 黃連1兩(去須),栝蔞根(銼)1兩,地骨皮1兩,葳蕤1兩,犀角屑1兩,黃芩1兩,川升麻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妊娠心熱煩躁,口幹舌澀,多渴。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七十四
【處方】 黃連(去須)1兩,木通(銼)1兩,黃芩1兩,黃柏(銼)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川樸消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熱毒攻眼赤痛,心神煩躁,大小便難。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後溫服。
【摘錄】 《聖惠》卷三十二
【處方】 黃連1兩(去須,搗為末),古字錢2-7文,龍腦半錢,杏仁2-7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細研),蚌粉1兩(細研),蜜1兩,不食井花水1大盞。
【功能主治】 赤眼久患不愈,赤爛,時癢腫痛,視物不得。
【用法用量】 上浸3-7日,每日攪1遍,日足點之。
【摘錄】 方出《聖惠》卷三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七十三
【處方】 黃連1兩(去須),黃柏1兩(銼),地榆1兩(銼),白芷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癰已潰。
【用法用量】 每用以雞子白調,塗布上貼瘡,日3-4度換之。
【摘錄】 《聖惠》卷六十一
【處方】 黃連1兩(去須),麥門冬1兩(去心),川升麻1兩,大青半兩,黃柏1兩(銼),射干1兩,玄在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生,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乳石發動,口舌生瘡,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三十八
【處方】 黃連1兩(去須,微炒),龍骨2兩,地榆1兩(銼),阿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1兩(銼,微炒),梔子仁半兩,赤芍藥1兩,黃芩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熱毒下痢黑白,臟腑(疒丂)痛,日夜百行,氣息欲絕。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九
【處方】 黃連3分(去須,微炒),白術半兩,黃芩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烏梅肉半兩(微炒),乾薑半兩(炮裂,銼),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赤白痢,腹中疼痛,口幹,或作寒熱。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九
【處方】 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蘆根2兩(銼),甘草3分(炙微赤,搗),黃連1兩(去須)。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暴渴,心神煩悶,口舌幹焦。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後溫服。
【摘錄】 方出《聖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
【處方】 豉1合,黃連1兩(去須)。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心脾壅熱,煩渴口幹。
【用法用量】 每服半兩,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每于食後溫服。
【摘錄】 方出《聖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
【處方】 黃連2兩(去須),葛根2兩(銼),麥門冬1兩(去心),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消渴。口舌乾燥,煩熱,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淡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三
【處方】 黃連1兩(去須),栝蔞根1兩半,麥門冬1兩(去心),知母3分,人參半兩(去蘆頭),地骨皮3分,黃芩3分,川升麻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消渴煩躁,飲水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淡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三
【處方】 黃連5兩(去須),水銀2兩,烏賊魚骨2兩(燒令赤色,銼)。
【制法】 除水銀外,為散,別用白蘞末1兩半,入少水,與水銀同研至星盡,與前藥末相和,研令勻。
【功能主治】 小兒頭瘡生膿水,愈而復發。
【用法用量】 每用先以桃葉湯洗瘡令淨,拭幹,以藥敷於瘡上。
【摘錄】 《聖惠》卷九十
【處方】 黃連1兩,白龍骨1兩,馬牙消1兩,白礬1分,龍腦1錢。
【制法】 上為散,研入龍腦令勻。
【功能主治】 齒縫間出血,吃食不得。
【用法用量】 每用半錢,敷齒根下。
【摘錄】 《聖惠》卷三十四
【處方】 黃連1兩(去須,微炒),黃柏1兩(塗蜜,微炙,銼),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1兩(銼,微炒),龍骨1兩,木香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產後3日內,患膿血痢,腹中痛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大盞,入陳粟米半合,煎至5分,去滓溫服,1日3-4次。
【摘錄】 《聖惠》卷七十九
【處方】 黃連1兩(去須,微炒),黃柏1分,梔子仁1分,地榆1分,馬藺子1分,當歸(銼,微炒)1分,黃芩1分,茜根1分,柏葉1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血痢,經年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半兩,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九
【處方】 黃連(末)1兩。
【制法】 上於銚子內,先熔黃蠟1兩,納黃連末,候稍疑,分為3丸。
【功能主治】 卒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黃連丸”。
【摘錄】 方出《聖惠》卷三十七,名見《普濟方》卷一八八
【處方】 黃連半兩,白礬2分(燒令汁盡)。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耳有惡瘡。
【用法用量】 每取少許,綿裹納耳中。
【摘錄】 方出《聖惠》卷三十六,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處方】 黃連1兩(去須),亂髮灰1兩,故絮灰1兩,乾薑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唇吻生瘡。
【用法用量】 每取敷於瘡上。
【摘錄】 《聖惠》卷三十六
【處方】 黃連半兩(去須),木通半兩(銼),犀角屑3分,川升麻2分,黃芩半兩,大青半兩,茯神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百合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毒氣未散,欲變入狐惑證,目赤,面色斑斑如錦紋。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竹葉2-7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三
【處方】 黃連半兩(去須,微炒),白茯苓半兩,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黃柏半兩(微炙,銼),人參半兩(去蘆頭),丁香1分,訶藜勒皮半兩(微煨),桃白皮半兩(炙微黃,銼),沒石子2枚(微煨)。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疳痢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以米飲調下。
【摘錄】 《聖惠》卷九十三
【處方】 黃連2兩(去須,搗羅為末),生地黃汁3合,生瓜蔞汁3合,牛乳3合。
【功能主治】 潤肺心。主消渴。
【用法用量】 上用3味汁相和,每服3合,調下黃連末1錢,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三
【處方】 黃連1兩(去須),蛇床子2兩(微炒),黃柏2兩(銼),胡粉半兩(炒令黃色)。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頭面身體生熱瘡。
【用法用量】 若頭上身上生瘡,以生油調如泥塗之;若面上生瘡,以豬脂和塗之。
【摘錄】 《聖惠》卷九十
【別名】 苦散子
【處方】 宣州黃連2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溫瘧、痰瘧久不愈。
【用法用量】 苦散子(《續易簡》)。
【注意】 忌豬肉、冷水。
【摘錄】 《外台》卷五引《集驗方》
【處方】 乾薑2兩,附子2兩,黃連2兩,礬石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時歲蠱毒下痢、痔漏。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下,日3次,亦可飲服。
【摘錄】 方出《醫心方》卷十一引《小品方》,名見《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處方】 黃連2兩(去須,微炒,為末)。
【制法】 以雞子白和作餅子,如2分厚薄,令幹焦,細研為散。
【功能主治】 血痢。傷寒後挾熱下血不止,熱痢無度。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一方銼,用無灰酒煎服。
【摘錄】 《普濟方》卷二一二引《肘後方》
【處方】 黃連(去須,銼碎)半兩。
【功能主治】 目中癢急赤痛,及目中百病。
【用法用量】 以人乳汁浸,點目眥中。
【摘錄】 《普濟方》卷七十七引《肘後方》
【別名】 黃連湯
【處方】 黃連2兩(去須,微炒),龍骨2兩,阿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艾葉(微炒)。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休息痢,多時不愈,肌體瘦瘁。
【用法用量】 黃連湯(《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摘錄】 方出《外台》卷二十五引《肘後方》,名見《聖惠》卷五十九
【別名】 黃連膏
【處方】 大黃1分,鼠糞(濕者)1分,黃連1分。
【功能主治】 乳癰。
【用法用量】 黃連膏(《聖濟總錄》卷一六六)。
【摘錄】 方出《肘後方》卷五引姚氏方,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二八
【處方】 黃連2兩(去須,微炒),黃柏2兩(銼),酸石榴皮2兩,地榆2兩(銼),乾薑2兩(炮裂,銼),阿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厚樸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霍亂後下痢,赤白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四十七
【處方】 黃連1兩(去須,微炒),龍骨2兩,木香半兩,當歸1兩(銼,微炒),赤芍藥2兩,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赤石脂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乾薑1兩(炮裂,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冷熱痢,心腹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九
【處方】 黃連(去須,微炒)3分,當歸(銼,微炒)3分,阿膠(搗碎,炒令黃燥)3分,黃芩3分,赤芍藥3分,地榆(銼)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熱毒痢,下膿血,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三
【處方】 黃連1兩(去須),石膏2兩,人參1兩(去蘆頭),知母1兩,麥門冬1兩(去心),梔子仁1兩,赤芍藥1兩,犀角屑1兩,茯神1兩,紫苑1兩(去苗土),川芒消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心實熱,多驚夢,多喜,畏懼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入竹瀝半合,生地黃半合,更煎1-2沸,每于食後溫服。
【摘錄】 《聖惠》卷四
【別名】 瞿麥湯
【處方】 黃連(去須)1兩,車前子1兩,木通(銼)1兩,漢防已3分,瞿麥3分,犀角屑3分,豬苓3分(去皮),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腸實熱,小便黃赤,澀結不通。
【用法用量】 瞿麥湯(《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摘錄】 《聖惠》卷四
【處方】 黃連1兩(去須),犀角屑半兩,石膏2兩,梔子仁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斑毒不解。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
【處方】 黃連2分(去須),黃芩1兩,梔子仁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伏龍肝3分,淡竹茹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心肺熱毒,鼻衄咽不止,或兼唾血。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入生地黃汁1合,亂髮灰1錢,攪令勻,更煎2-3沸,放溫頻服,不拘時候。以愈為度。
【摘錄】 《聖惠》卷十
【處方】 黃連半兩(去須),黃柏半兩(銼),甘草半兩(生,銼),寒水石半兩,檳榔1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緊唇。是五臟熱毒氣上沖,唇腫反粗。
【用法用量】 煉蜜調塗於唇止,1日2-3度換之。
【摘錄】 《聖惠》卷九十
【處方】 黃連1兩(去須),荷葉1兩,艾葉3分(微炒),柏葉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吐血,心神煩悶。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大盞,煎至6分,去滓,入地黃汁半合,更煎1-2沸,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方出《聖惠》卷十一,名見《普濟方》卷一三八
【處方】 黃連3分(去須),大青3分,川升麻3分,桑根白皮半兩(銼),甘草半兩(炒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口瘡,心熱煩悶。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若與奶母服,即加梔子、黃芩各半兩,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
【摘錄】 《聖惠》卷九十
【處方】 黃連1兩(去須,微炒),牡蠣3分(燒,為粉),龍骨1兩,當歸3分(銼,微炒),人參3分(去蘆頭),赤石脂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下痢,謊語,心中虛熱。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木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三
【處方】 黃連1兩(去須),川大黃(銼碎,微炒)3分,大青3分,川升麻3分,黃芩3分,甘草(生,銼)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時氣兼口舌瘡生。傷寒後口舌瘡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五
【處方】 黃連(去須,微炒)1兩,黃柏(微炙,銼)1兩,艾葉(微炒)1兩,黃芩1兩,龍骨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時氣4-5日,大熱下痢。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六
【處方】 黃連1兩(去須),大青1兩,梔子仁1兩,茵陳1兩,柴胡1兩(去苗),地骨皮1兩,黃芩1兩,川芒消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黃疸,遍身面目悉黃。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八
【處方】 黃連1兩半(去須),赤芍藥1兩,蕤仁(湯浸,去赤皮)1兩,木通(銼)1兩,決明子1兩,梔子仁1兩,黃芩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肝熱沖眼生瘡。小兒肝熱沖眼,緣目生瘡。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後溫服。
【摘錄】 《聖惠》卷三十二
【處方】 黃連(去須)1兩,升麻1兩,龍膽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脾胃積熱,風冷乘之,唇腫結核。
【用法用量】 綿裹如彈子大,臨臥以新汲水浸過,含化咽津。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一八
【處方】 黃連1兩(去須),當歸1兩(銼,微炒)。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妊娠瘧疾,寒熱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七十四
【處方】 黃連(去須)1兩半,雄黃(研)1兩半,細辛(去苗葉)3分,黃柏(去粗皮)3分,乾薑1分。
【制法】 上為散,研令至細,以密器盛。
【功能主治】 目赤眥爛生瘡,沖風淚出。
【用法用量】 每取2黍米許,點兩目眥,1日2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五
【處方】 黃連1兩(去須),犀角屑1兩,刺薊2兩,雞蘇葉2兩,生幹地黃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婦人鼻衄不止,心神煩躁。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七十
【處方】 黃連1兩(去須),知母2兩,鱉甲2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麥門冬3分(去心),龍膽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柴胡1兩半(去苗),白術3分,地骨皮3分,木通1兩(銼),黃芩3分,犀角屑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婦人骨蒸勞熱,四體昏沉,背膊疼痛,面色萎黃,漸漸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淡竹葉3-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濟陰綱目》:心火上爍,久則為蒸。此方以黃連、木通、犀角、麥門冬導心熱,柴、鱉、地骨皮清骨熱,知、芩救腎之母,龍膽瀉心,總得來說黃連散就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製劑,因此在臨床的應用可以說是非常 廣泛的,因為採用的是純天然的中藥材製成,副作用很小,是一個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