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棗樹皮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Zǎo Shù Pí

【英文名】Bark of Common Jujube, Bark of Chnese Date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iziphus jujuba Mill.

採收和儲藏:全年皆可收采, 春季最佳, 用月牙形鐮刀, 從棗樹主幹上將老皮刮下, 曬乾。

【原形態】棗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高達10m。 有長枝、短枝和新枝, 長枝平滑, 無毛, 幼枝纖細略呈之形彎曲, 紫紅色或灰褐色, 具2個托葉刺, 長刺可達3cm, 粗直, 短刺下彎, 長4-6mm;短枝短粗, 長圓狀, 自老枝發出;當年生小枝綠色, 下垂, 單生或2-7個簇生於短枝上。 單葉互生, 紙質, 葉柄長1-6mm, 長枝上的可達1cm;葉片卵形、卵狀橢圓形, 長3-7cm, 寬2-4cm, 先端鈍圓或圓形, 具小尖頭,

基部稍偏斜, 近圓形, 邊緣具細鋸齒, 上面深綠色, 無毛, 下面淺綠色, 無毛或沿脈被疏柔毛;基生三出脈。 花黃綠色, 兩性, 常2-8朵著生於葉腋成聚傘花序;萼5裂, 裂片卵狀三角形;花瓣5, 倒卵圓形, 基部有爪;雄蕊5, 與花瓣對生, 著生於花盤邊緣;花盤厚, 肉質, 圓形, 5裂;子房2室.與花盤合生, 花柱2半裂。 核果長圓形或長卵圓形, 長2-3.5cm, 直徑1.5-2cm, 成熟時紅色, 後變紅紫色, 中果皮肉質、厚、味甜, 核兩端銳尖。 種子扁橢圓形, 長約1cm。 花期5-7月, 果期8-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700m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 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栽培品種甚多。

資源分佈:原產我國, 現亞洲、歐洲、和美洲常有種植。

【藥理作用】小鼠灌服棗樹皮(品種未鑒定)醇提物, 有明顯祛痰作用(酚紅法), 鎮咳作用不明顯;但如腹腔注射,

則有鎮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

【性味】苦;澀;溫

【歸經】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澀腸止瀉;鎮咳止血。 主泄瀉;痢疾;咳嗽;崩漏;外傷出血;燒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9g;研末, 1.5-3g。 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研末撒。

【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洗目, 昏者變明。

2.治腹瀉, 刀傷。 〔《中藥通報》2(3):122, 1956〕。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