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與盆腔疾病的關係
一些少女痛經後不願意做檢查, 怕耽誤學習, 只希望醫生儘快打止痛針。 婦科專家提醒, 治痛經關鍵要及早排除盆腔器質性疾病。
哈醫大附屬四院婦產科主任韓世愈教授介紹, 很多家長只要求給女兒打一針止痛針就行了, 這樣會導致誤診。
青春期少女在月經初潮的最初幾個月, 極少發生痛經, 初潮後6~12個月開始痛經, 隨後發生率迅速升高, 16~18歲時達到頂峰。 疼痛最早出現在月經前12小時, 多數在月經來潮後開始, 以月經第1日最劇烈, 持續2~3日後緩解。 所以, 家長陪伴少女看痛經時, 不要拒絕醫生的建議,
排除了盆腔器質性疾病導致的繼發性痛經, 就屬於功能性痛經, 此時要以調理為主進行治療。 如將熱水袋放在腹部或腰部;可以飯後飲當歸液(濃度為40克/升)。 在月經前一周和月經期, 增加攝入富含鈣和鎂的食物, 多吃小麥和牛奶、土豆、胡蘿蔔。 控制動物蛋白攝入, 如雞蛋、魚和肉, 因為超重可以引起痛經, 所以一定要控制體重。 痛經無法忍受時, 可適當服用非麻醉性鎮痛藥, 如布洛芬等, 在經期服用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