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瘙癢也可能是內臟出了問題

主講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王俊慧

皮膚, 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 往往可以最直觀地告訴我們身體的變化, 過敏了會起濕疹、皮炎, 吃得太油膩會加重痤瘡……身體的一些小病小痛通過皮膚就可以顯現出來。 其實, 內臟有問題, 皮膚也會發出警示信號。

說起皮膚, 不得不說它是個“多面手”, 屏障、調節體溫、吸收、分泌與排泄……它無時無刻不在工作。 出了問題, 也是有著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 每一種都督促著人們查找病因, 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瘙癢病因很多種

成年人中瘙癢的患病率約為8%。

在65歲以上人群中, 瘙癢的患病率很高, 至少50%的70歲以上人群長期發作令人煩惱的瘙癢癥。

目前, 各國對系統性疾病中瘙癢的流行病學報道不一, 約10%~50%的患者都可發現潛在病因的系統疾病, 比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內分泌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腎臟疾病、貧血或腫瘤。 需要注意的是, 實體瘤導致皮膚瘙癢的幾率比較低;但在某些血液腫瘤、淋巴瘤中的發病率可高達50%~100%。 此外, 部分抗腫瘤藥物也會引起瘙癢。

肝膽疾病。 瘙癢幾乎可見于所有種類的肝膽疾病, 尤其是慢性膽汁淤積性肝病。 高達69%的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都伴發瘙癢, 其中75%的患者在疾病診斷之前就有了。

該類疾病的皮膚瘙癢病因尚不明確, 可能與某些產物在血液或皮膚組織中的異常代謝相關。

1.膽鹽:1967年, 人們首次認識到這可能是膽汁淤積患者發生瘙癢的原因之一;2.組胺:組胺作為變態反應的主要介質, 被視為膽汁淤積性肝病激發皮膚瘙癢的潛在致癢原;3.阿片類物質:有學者認為, 膽汁淤積患者中, 阿片類神經遞質的增加導致瘙癢發生。

有孕婦在妊娠中、晚期會出現皮膚瘙癢、膽汁酸升高等癥狀, 是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特征。 這種病多具有家族遺傳背景, 瘙癢首先出現在腳跖部位, 很快出現泛發(蔓延速度較快)。 多數患者伴有黃疸, 分娩后一個月自行消退。 但值得注意的是, 膽汁酸的升高對胎兒生命存在威脅, 一定要重視。

腎臟疾病。 慢性腎病患者, 尤其是處于進展期、晚期的人,

常伴發嚴重瘙癢。 臨床表現為全身或局部不同程度的瘙癢, 好發于額部、項背部和前臂手掌部位, 多與皮膚干燥、免疫炎癥、阿片類物質、血清鈣、磷水平的升高有關。 若患者伴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也會引發皮膚瘙癢。

貧血。 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 低于正常范圍下限的一種常見疾病。 據研究報道, 缺鐵性貧血患者中, 約15%~20%可出現全身或局部性瘙癢, 在補鈣或糾正貧血后, 即可解除瘙癢。 多數學者認為, 瘙癢是由于體內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減少, 皮膚組織出現營養障礙所致。 由于缺乏營養, 皮膚容易干燥萎縮, 極易發生瘙癢。

有皮疹, 查查內分泌

皮疹分為兩類, 一種是非特異性皮疹, 如蕁麻疹、濕疹、皮炎;另一種為特異性皮疹,

多與內分泌、代謝障礙、腫瘤相關。 這里主要介紹一些常見的特異性皮疹。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是脛前萎縮性色素沉著斑, 發生率約為50%。 皮疹呈不規則圓形、卵圓形, 有境界清晰的淺表損害, 數目不等、雙側不對稱, 無自覺癥狀。

還有一種發生率僅為0.3%~1.6%的類脂質漸進性壞死, 以脛前硬皮病樣斑塊為特征, 可發生于任何年齡, 20~50歲最為常見。 其中, 80%的患者為女性。

黑棘皮癥也會導致與糖尿病相關的皮疹, 與血漿高胰島素水平升高所致的胰島素受體缺乏有關。 皮疹多表現為色素沉著斑片, 好發于腋下、頸側及身體屈側, 程度輕重不一。 輕度僅為色素沉著和乳突增厚, 重度包括黏膜、掌、跖的深度色素沉著和疣狀改變。

惡性黑棘皮癥最常見于胃腸道腫瘤, 特別是胃腺癌。

與其他類型相比, 播散型環狀肉芽腫伴發糖尿病及血脂異常等疾病的幾率更高。

高脂血癥、甲狀腺疾病也會導致皮疹。 與高脂血癥相關的有黃瘤病, 比如瞼黃瘤, 皮疹性、結節性、斑塊性、扁平性黃瘤;與甲狀腺疾病相關的有脛前黏液性水腫, 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表現之一, 皮損通常出現在脛前及足背, 在雙側出現, 形態不一。 大樣本研究發現, 通常在甲亢治療后皮損會有所加重。

出現皮疹, 警惕是腫瘤

皮肌炎多伴隨腫瘤發生。 其中15%~50%與惡性腫瘤相關, 40歲以上患者的惡性腫瘤可能性大。 經過原發腫瘤治療后, 皮損可消退, 如果有復發性紅斑, 可能表示疾病復發。

男性皮肌炎患者多伴隨肺癌、胃腸道腫瘤;女性患者常見于乳腺癌和婦科腫瘤, 特別是卵巢癌。

10%~40%的急性發熱性嗜中性皮病與血液系統腫瘤相關, 多發于老年人, 出現大皰及潰瘍性損害(伴白血病), 可累及口腔黏膜。

50%的壞疽性膿皮病與系統疾病相關, 常見于關節炎(37%)、炎性腸病、副蛋白血癥、血液系統惡性腫瘤。 兒童患者可能是因為白血病(17.7%)和潰瘍性結腸炎(26.6%)。 前列腺、乳腺、支氣管良性腫瘤也可見這類皮疹。

匐形性環形紅斑可以說是腫瘤的一大信號, 患有惡性腫瘤的幾率為77%~82%, 特別是乳腺癌、食道癌、肺癌。

獲得性魚鱗病常出現于腫瘤診斷后, 比如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平滑肌肉瘤、乳腺癌、卵巢癌、宮頸癌等。 經過潛在腫瘤治療后, 獲得性魚鱗病可逐漸改善。

漸進壞死性黃色肉芽腫多出現在老年人的眼眶、軀干和四肢近端,呈現不規則、暗紅色斑塊、結節,多伴隨骨髓瘤、淋巴瘤。

副腫瘤性天皰瘡會導致疼痛性黏膜損害、多形性水皰、苔蘚樣皮炎,1/3的患者在皮損前已經確診有腫瘤。這種皮疹與血液系統腫瘤相關性強,如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

壞死松解游走性紅斑多與胰高血糖素瘤有關,常見于絕經期女性,多發于孔口周圍、四肢末端,表現為皮損變化大、紅色斑片,后發展為環形、多環形損害。

需要提醒的是,皮膚病并不是小病小痛,是機體功能的一面鏡子。珍愛皮膚就等于珍愛生命。▲ 獲得性魚鱗病可逐漸改善。

漸進壞死性黃色肉芽腫多出現在老年人的眼眶、軀干和四肢近端,呈現不規則、暗紅色斑塊、結節,多伴隨骨髓瘤、淋巴瘤。

副腫瘤性天皰瘡會導致疼痛性黏膜損害、多形性水皰、苔蘚樣皮炎,1/3的患者在皮損前已經確診有腫瘤。這種皮疹與血液系統腫瘤相關性強,如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

壞死松解游走性紅斑多與胰高血糖素瘤有關,常見于絕經期女性,多發于孔口周圍、四肢末端,表現為皮損變化大、紅色斑片,后發展為環形、多環形損害。

需要提醒的是,皮膚病并不是小病小痛,是機體功能的一面鏡子。珍愛皮膚就等于珍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