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南天當心“潮”出四種病
清明前後, 雨紛紛, 嶺南又開啟惱人的南天模式。 這種天氣裡, 地面濕滑, 不僅容易摔跤骨折, 還總會因濕氣過重而感到不適, 出現身體倦怠、胸悶、腹瀉、食欲差等“過濕”症狀。 除此之外還容易長濕疹或出現關節疼痛。
“回南天是天氣返潮現象, 主要是因為冷空氣走後, 暖濕氣流迅速反攻, 致使氣溫回升, 空氣濕度加大, 一些冰冷的物體表面遇到暖濕氣流後, 容易產生水珠。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醫科主任李建軍解釋說, 回南天現象在南方比較嚴重, 這與南方靠海, 空氣濕潤有關。
濃霧是最具特色的表像,
風濕類疾病
風濕骨痛患者受天氣變化的影響比較大, 尤其是老人, 絕大部分關節炎患者對氣候變化敏感, 空氣中的濕度上升, 可使關節腫脹、疼痛加重, 誘發或加重原有的關節疾患。 中醫認為是風寒濕邪侵襲經絡, 氣血閉阻不暢, 引起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狀。 回南天一到, 濕度過高、陰氣過重, 人體的血液迴圈更受影響。 不愛運動且日常工作生活要久坐、伏案的人群, 頸椎、腰椎和四肢的關節更容易覺得沉重乏力, 甚至周身不舒暢, 這是濕邪侵犯人體的明顯症狀。
皮膚病和婦科病
天氣潮濕, 真菌的生長速度快, 容易引發真菌、黴菌感染, 出現濕疹、手足癬、過敏性皮膚病等皮膚疾病和婦科疾病。 回南天時, 人們若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適當穿戴, 勤換鞋襪, 保持皮膚清潔乾爽,
胃腸道疾病
潮濕溫暖的環境會讓病菌繁殖加快, 食物更易腐爛, 食用易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痢疾、大腸桿菌腸炎等胃腸道疾病。 同時, 春天空氣濕度大, 也容易令腸胃功能紊亂, 使胃腸道疾病的發病風險進一步增高。
中醫認為, 濕邪易困脾胃, 回南季節, 濕氣重勢必導致脾胃負擔加重, 脾胃又是運化水濕的根本,
心腦血管疾病
回南天忽冷忽熱、晝夜溫差大, 血管收縮強烈, 造成血壓強烈地波動, 易誘發心腦血管病。 李建軍說, 這對於本來就患有高血壓或動脈粥樣硬化的人, 容易形成血栓或腦出血。 因次, 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宜在回南天前後及時做好身體檢查, 堅持規範用藥, 加強預防, 防止病情發展或延誤治療而危及生命。
南方日報記者 李劼 通訊員 王海芳 候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