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背酸藤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陸川本草》
【拼音名】Hónɡ Bèi Suān Ténɡ
【別名】頭林沁(《廣州植物志》), 酸藤木(《陸川本草》), 黑風藤、風莓、酸藤(《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酸葉膠藤的根及葉。
【原形態】木質藤本。 枝柔弱, 老枝暗棕色, 新枝上部淡綠色, 下部帶紅色。 葉對生, 闊橢圓形, 長4~7釐米, 寬1~4釐米, 先端急尖, 基部楔形, 全緣, 紙質, 無毛, 上面深黃綠色, 下面被粉, 羽狀網脈背面凸出且呈粉紅色;葉柄長1~2釐米。 聚傘花序生於枝頂, 花序柄具柔毛;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毫米;花小, 粉紅色;萼5裂, 裂片卵形, 長約2毫米, 外面被柔毛, 內面具鱗片;花冠鐘形, 管長約2.5毫米, 5裂, 裂片橢圓形, 與冠管等長;雄蕊5;子房上位, 矩圓形, 被短毛, 花柱短, 柱頭2裂。 蓇葖果2枚。 花期4月。
【生境分佈】生山地雜林中。 分佈長江以南各地。
【化學成份】葉含游離酒石酸約1.7%, 酒石酸鉀約5%。
【性味】《陸川本草》:味酸, 性涼。
【歸經】《廣西中藥志》:入肝經。
【功能主治】
①《陸川本草》:消炎、殺菌, 去腐穢。 治口腔炎, 喉炎, 牙齦炎, 瘡癤潰瘍。 解大茶藥毒、木茹毒、巴豆毒。
②《廣西中藥志》:消食化滯, 生津止渴, 殺菌, 斂瘡。 治食滯脹滿;外洗膿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4~8錢;或搗汁。 外用:煎水洗。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