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1歲寶寶出牙的注意事項

長牙是嬰兒生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通常過程很順利, 但有些嬰兒長牙時可能會出現一些症狀如發燒、拉肚子、脫水現象、流口水、皮膚起疹及腸胃不適等。 所以當嬰兒長第一顆牙的時候, 父母親是既欣喜又擔憂。 那麼, 1歲寶寶出牙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 讓我們通過以下文章內容詳細的瞭解一下吧。

1.口腔清潔及預防工作:

長牙後更容易造成溢奶及食物殘渣的堆積在口腔內, 一旦嬰兒長牙之後, 會造成蛀牙的細菌──所謂的變形鏈球菌可以在嬰兒口腔中生存繁殖, 所以家長一方面應注意嬰兒口腔的清潔工作, 于每次餵奶完畢後, 用紗布或大棉棒沾冷開水清潔, 一歲左右則可用牙刷或指套牙刷將嬰兒口腔清潔乾淨。 另一方面儘量不要讓嬰兒含著奶瓶入睡, 一歲以後不要在孩子睡前或夜裡餵奶, 以免日久之後容易造成奶瓶性蛀牙。

2.跌倒撞傷:

嬰兒新長出的牙齒及牙床組織仍然稚嫩, 加上孩子學爬, 學走探索這個世界時, 如不小心跌倒, 極容易撞傷牙齒或造成牙齒脫落, 所以不要讓孩子獨自在學步車、秋千, 或娃娃推車上, 最好擺在遊戲床(play pan)裡玩耍。

3.

有些家長會擔心吸食奶嘴或手指是否會對牙床發育有不良的影響。 其實嬰兒有強烈的吸吮欲望, 單單吸奶瓶往往無法滿足其欲望。 吸食之頻率、強度以及習慣持續的長短是決定其是否對口腔結構有影響。 奶嘴習慣最好能在2歲以前將之戒除, 大部份孩子在4、5歲入學時會自動停止吸手指的習慣。 超過5歲等, 如孩子願意停止此習慣則經由褒獎及鼓勵等心理建設來改善, 若仍不成功才考慮使用矯正器予以幫助。

4.甜食之攝取:

4個月大的嬰兒已可開始攝取副食品, 應儘量保持食物之原味, 不必添加調味品, 尤其是含糖又容易沾黏牙齒之食物應愈晚接觸愈好, 所謂愈晚嘗到甜頭愈不易蛀牙。 起司、新鮮水果、核果等是不錯的零食, 果汁大部份含有糖份應稀釋飲用。 餅乾, 糖果, 含糖乳酸飲品等應限時限量供應。 最好餐後再吃既不影響正餐又可達到解饞的目的。

1歲寶寶出牙的注意事項有哪些?相信您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 1歲左右就可以每半年帶孩子給牙醫檢查口腔, 一方面讓孩子熟悉牙科環境, 將來不至於害怕看牙醫, 另一方面牙醫可給予不同階段之口腔衛生指導及飲食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