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大葉菜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Dà Yè Cài

【別名】梭羅草(《貴州民間藥物》), 山扁柏、水柏枝、山棍草(《廣西藥植名錄》), 石上柏(《新醫學》(6、7):58, 1971)。

【來源】為卷柏科植物深綠卷柏的全草。

秋後採收, 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主莖直立, 高35釐米左右, 常在分枝處著根。 側葉在主莖處連續, 在小枝上呈覆瓦狀, 兩側不等, 長4~5毫米, 寬2毫米;側葉上半部為半矩圓狀披針形, 基部圓, 包被枝上, 下部有緣毛狀的微齒牙, 上部的齒牙疏稀;側葉下半部為半矩圓形, 微鋸齒, 先端圓楔形, 基部圓;中葉短卵圓矩圓狀, 有緣毛狀齒牙, 漸尖, 有芒。 孢子囊穗頂生, 常有2穗, 4棱, 徑1.5毫米;孢子葉圓形, 卵狀三角形, 龍骨狀, 急尖。

【生境分佈】生於林下或陰濕溝中酸性石岩上。 分佈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臺灣、浙江等地。

【化學成份】經預試全草含生物鹼、少量還原性物質、植物甾醇和皂甙。

【性味】《貴州民間藥物》:性溫, 味微澀。

【功能主治】

①《貴州民間藥物》:祛風,

散寒, 消腫, 止咳。

②《廣西藥植名錄》:接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0.5~1兩。 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風寒咳嗽:大葉菜一兩。 煎水服。

②治風濕:大葉菜、五皮風各等分。 煎水熏洗。

③治手指腫:大葉菜搗敷患處。 (選方出《貴州民間藥物》)

【臨床應用】

①治療癌腫

以對女性滋養葉細胞腫瘤的肺轉移病灶、肺癌、喉癌等療效較好。 據23例絨癌及惡性葡萄胎的近期觀察, 有佳效者(肺轉移灶消失, 尿青蛙試驗陰性)4例, 顯效8例, 有效5例, 無效6例。 試治咽喉癌2例, 1例佳效, 1例顯效;肺癌4例, 2例佳效, 1例顯效。 其它對鼻咽癌、食管癌、胃癌、肝癌、宮頸癌、皮膚癌等也有不同程度療效。 用法:㈠煎劑:全草幹品0.5~2兩(10兩制), 加瘦豬肉1~2兩或紅棗數個, 水8~9碗, 煎6小時, 成1碗左右。 日服1劑, 連服1個月至數月。 一般無不良反應。

個別出現頭暈現象, 可能與煎煮時間較短有關。 ㈡片劑:每18片相當於生藥2兩。 每次6~8片, 日服3次, 15~30天為一療程, 或服至病灶痊癒為止。 ㈢注射劑:每毫升含原生藥10克。 大多採用靜脈滴注, 每天1次, 用15~30毫升加5%葡萄糖500毫升, 2~4小時內滴完:15~20天為一療程。 另有一種生物鹼注射液, 每毫升含生藥100克或120克, 靜脈滴注, 一般4~8毫升加入5~10%葡萄糖液500毫升;連用3~4周左右。 在適當劑量治療過程中未見特殊反應, 個別用至6毫升/天以上時出現頭暈。 有2例1次劑量用至18毫升(相當於生藥1800克)行靜脈滴注, 立即出現面色潮紅, 眼花, 神志不清, 血壓下降, 面部及四肢小肌群抽搐, 呼吸暫停等, 經及時搶救而漸恢復。 治療過程中, 石上柏製劑有單獨應用者, 也有與其它藥物、放射或手術治療綜合使用者。

②治療多種感染性炎症

特別對上呼吸道炎、急性扁桃腺炎、肺炎等效果尤著, 可部分代替抗菌素的使用;對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也有一定的效果。 , 據243例的統計, 有效率達94.2%, 治癒率為54%;一般急性炎症平均2~3天體溫下降至正常, 對病程較長的慢性炎症療效較差。 用於急性肝炎, 退黃迅速, 肝功能恢復快。 用法: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2毫升(相當於生藥3克), 每日2~3次;或用糖漿內服, 每次10毫升(相當於生藥30克), 每日3~4次;亦可用石上柏1兩(鮮品2兩)加瘦豬肉1兩煎服, 每日1劑。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