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肝左低密度灶葉是炎症還是腫瘤

肝臟對許多致病因素產生局部慢性炎性反應, 具有肉芽腫的形態學特徵, 表現為嗜酸性細胞在肝臟局部大量浸潤並形成結節。 其病理學改變主要表現為網狀細胞增生及嗜酸粒細胞浸潤。 部分病例伴內臟浸潤及功能受損, 以胃腸道、肺、心內膜為主。 好了,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肝左低密度灶葉是炎症還是腫瘤吧。

病例資料

患者女性, 39 歲。 因“上腹部疼痛1 月”入院。 緣於3 月初無誘因下出現上腹部疼痛不適, 為間歇性隱痛, 無放射痛及牽涉痛;伴乏力、四肢酸軟, 無發熱、盜汗。 無食生魚片及疫水接觸史。

查體:全身皮膚、粘膜無黃染。 全身淺表淋巴結未捫及腫大。 心肺聽診無異常發現。 腹部平坦, 劍突下輕壓痛, 無反跳痛及肌緊張, 肝脾未捫及腫大, 肝區無叩擊痛, 移動性濁音陰性, 雙腎區無叩擊痛, 腸鳴音正常。 雙下肢無水腫。

血常規示白細胞數正常, 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數為20.7%。

生化檢查:血清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68.6U/L,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60.6U/L, 鹼性磷酸酶186.5 U/L。

在超聲引導下行肝臟穿刺活檢術, 病理學檢查結果提示纖維組織增生, 慢性炎伴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肝細胞變性。

免疫組化檢查示:Hepa 陽性、CD34 陽性、Nestin 陽性、P53 陰性、Ki-67 陽性(Hepa 表示肝細胞;CD34 主要表達于腫瘤及正常組織微血管內皮;nestin 與一些腫瘤的遷移相關;Ki-67 蛋白的過量表達與腫瘤細胞的增殖有密切關係)。

診斷肝嗜酸性肉芽腫, 未給予特殊治療。 3 月後複查血常規, 嗜酸性粒細胞降至正常。 複查腹部CT 提示肝臟右葉低密度病灶明顯縮小。 1 年後複查腹部CT 提示肝臟未見明顯器質性病變。

討論

以急腹症表現者血常規檢查可有白細胞增高。 以全身性表現者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數大於7%,

絕對值大於0.45×109/L;肝功能正常或轉氨酶、血清膽紅素輕到中度升高。 糞常規或集卵可能會找到蟲卵。 尿常規無異常。 骨髓穿刺檢查表現為骨髓增生活躍, 嗜酸性細胞明顯增多。 B 超檢查無異常或表現為肝內的低回聲病灶, 病灶可為圓形或類圓形甚至楔形等, 一般邊界不清, 內部回聲尚均勻, 病灶可為一個或多個, 且對周圍的血管無壓迫。 CT 片上可表現為肝內片狀均勻的低密度病變, 邊界不清或不規則, 對周圍的肝血管無壓迫, 造影增強後病灶有均勻或不均勻的輕度強化。 MRI 片上顯示肝內圓形、三角形或楔形病灶。 在T1W 上一般為等或稍低信號。 T2W 為等信號或稍高信號, 病灶內信號一般均勻, 增強掃描後,
病灶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強化。

該患者以腹部疼痛為突出的臨床表現, 外周血有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腹部CT 檢查可見肝臟右葉片狀低密度病灶, 增強後有輕度強化, 影像學上容易與原發性肝癌或肝臟血管瘤相混淆, 確診該病的金標準為肝臟穿刺活檢術。 對於影像學檢查難以確定性質的肝占位性病變, 應動員患者行經皮肝穿刺病理活檢以明確診斷, 指導治療。 肝嗜酸性肉芽腫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 由此寄生蟲引起, 可行驅蟲治療。 多數患者可自愈。

肝臟嗜酸性肉芽腫臨床表現可無任何不適或僅有疲勞到全身乏力、發熱、肝區痛等。 少數可以急腹症為突出表現, 病史中一般有食生魚片或血吸蟲病疫水接觸史等。

體檢發現者可無任何症狀;典型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發熱, 一般無黃疸, 可有右上腹壓痛, 右肋緣下可觸及腫大的肝臟和肝區叩擊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