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
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
在山東,
吃雞蛋和涼饅頭,
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
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
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在溫州這一帶有吃綿菜餅的習俗,
綿菜餅顧名思義是綿菜做的餅,
也有人稱為清明餅,
綿菜是照溫州話翻譯過來的,
原來它的學名叫曲鼠草,
是在清明時節才會有的.做綿菜餅可是很有講究的,
先要去地裡採摘綿菜,
(綿菜這東西可不是種的,
是每到這個清明時節就會自已長出來的,
)然後洗淨晾乾,
放入倒臼中,
(倒臼就是一個石頭做的一種工具,
以前他們用來搗年糕用)搗碎後,
再放入米粉,
(通常是八斤白米粉,
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適量的水,
要把綿菜全部均勻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
倒好後我們就要準備裡面的餡,
餡也是其種一道重要的工序,
我們這裡最常見的就是用鮮嫩的竹筍、豆腐、豬肉、鹹菜(或者蘿蔔絲),
抄好,
等餡冷了就可以包了,
我們把綿菜餅包好後下面一定要放一張柚子葉,
一、是避免粘鍋、二、也是最重要的,
是因為放了柚子後,
這個綿菜餅裡會多一種柚子的清香,
好吃起來口感好多了,
包好後放到蒸籠裡蒸上25分鐘即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
將祭祀食品分吃。
晉南人過清明時,
習慣用白麵蒸大饃,
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
外面盤成龍形,
龍身中間紮一個雞蛋,
名為“子福”。
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
象徵全家團圓幸福。
上墳時,
將總“子福”獻給祖靈,
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
上海舊俗,
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
晾乾後存放著,
到立夏那天,
將之油煎,
給小孩吃,
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
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
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
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
用蘆葉墊底,
放到蒸籠內。
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
香氣撲鼻,
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
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
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在浙江湖州,
清明節家家裹粽子,
可作上墳的祭品,
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
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
”清明前後,
螺螄肥壯。
俗話說:“清明螺,
賽只鵝。
”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
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
叫“挑青”。
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
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
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
清明節這天,
還要辦社酒。
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
沒有宗祠的人家,
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
社酒的菜肴,
葷以魚肉為主,
素以豆腐青菜為主,
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
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
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
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
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
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裡拋,
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
毛毛蟲會鑽進殼裡做巢,
不再出來騷擾蠶。
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
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
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
是取其“青”字,
以合“清明”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