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雙十一搶購 謹防不良心理作祟

11月11日原本是一年中平常的日子, 卻因為網購時代的“運作”, 變成了大家的購物狂歡節。

購物是人類正常活動的必需環節。 首先, 購物解決人們的生活實際需要。 每個人的衣食住行都需要通過“購物”來得以實現。 其次, 購物行為作為一種社會活動, 同樣是人類的一種基本心理需求。 “購物行為”使我們保持和外部的互動關係, 獲得心理上的各種滿足。 即使“網購”也是一樣具備這樣的社會活動功能。 另外, 隨著人類經濟富裕程度的提高, “購物行為”還產生了滿足人類虛榮心, 緩解心理壓力等作用。 而這些作用,

正成為隱蔽在各種購物狂歡中的隱患。

“購物狂”是典型的心理疾病

購物狂(Shopaholic)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疾病, 對人類的心理行為影響和酗酒、吸毒等心理行為成癮一樣, 會對人的精神心理功能及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危害, 其社會功能的損害也是顯而易見的, 是一種對個體和社會都具破壞性的行為。 這種病人熱衷各種購物, 所購物品多數與自己的外型裝飾有關, 如服裝、鞋襪、化妝品、金銀珠寶首飾等。 其重視購物過程遠勝於購物結果, 所購物品總是超過自己生活的實際需要, 甚至是不需要的商品。 嚴重者更不惜債臺高築, 也要完成瘋狂購物行為, 否則整日焦慮煩躁、寢食難安。 心理學認為其潛在的病因多是缺乏自尊自信、精神壓力過大、心理空虛等導致,

而又不能以合理良好的方式應對, 只得用購物的方式來緩解精神心理困境, 卻不斷陷入更深痛苦中的精神心理異常狀態。 這類人多數表現出一些特定的精神心理狀態。 如:1.感情脆弱、富於幻想、過於浪漫而又不切實際, 過度依賴外在物質滿足自己。 2.嫉妒虛榮、缺乏自信, 常出於攀比心態而購物, 也更容易受各種商品宣傳誘惑而購物。 3.精神心理壓力過大或心靈空虛, 通過購物緩解壓力, 獲得放鬆和充實感。 常事後發覺買的東西其實並不需要而後悔不已。 4.錯誤的生活理念、內心缺乏安全感, 對物品的過度佔有心理, 不管所買物品實際需要。

不良購物心理與個人成長環境有關

不良購物心理受多種因素影響。

主要有遠期個人成長環境和現實不良因素等的影響。 可能心靈遭受創傷, 成人後內心缺乏關愛和安全感, 造成人格缺陷。 面對現實生活壓力時, 不能獲得良好地社會支援, 不自覺地以瘋狂購物來緩解內心的不安與不滿。 另一方面, 因為自身心理的脆弱, 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的複雜壓力時, 也會讓人陷入過度購物行為, 企圖對抗緩解心理壓力的困境。 病態購物依賴並不只是金錢與物質“浪費”的問題, 更不是簡單的個人習慣不良, 而是一種典型的精神心理異常疾病, 它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生活的和諧等均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筆者的患者中就常有因夫妻一方瘋狂購物, 導致家庭經濟破產, 婚姻感情破裂的案例。
其中許多患者或是早年生活心理有創傷, 或是現實壓力等不利因素, 致使情緒焦慮抑鬱障礙等疾病發生, 而繼發的病態購物行為沒有得到相應的及時治療結果。 在日常生活中, 大多數人對“病態購物”的認識理解還不足, 所以周圍相關者往往以批評、指責、阻擾, 甚至暴力等方式應對, 卻不能改變病態行為, 而轉發出更激烈家庭衝突和矛盾。

購物要理智與自己的需求匹配

誠然, 購物行為本身是滿足人們實際生活需求, 也能令人類大腦興奮產生愉悅情緒的行為, 所以不是所有喜歡購物者都是“購物狂”, 而越來越豐富的物質和經濟發展, 日益改善的購物環境, 讓大多數人變得更加難以控制強烈購物的衝動欲望。

所以我們需要瞭解的是, 什麼樣的“購物行為”是病態行為。 突出而言, 首先病態購物者多表現為不切實際的購物, 以各種理由購買實際根本用不上的東西, 或超出自己經濟能力而喜歡的東西。 其次, 買完東西後又不斷後悔、自責、苦惱, 並因此久久不能釋懷。 第三, 無論是自我克制還是外部壓力, 都無法阻止購物欲的衝動, 無法停止不必要的購物行為。

以上三點都均反映出購物行為的過度。 無論是在傳統商場還是新式的網上購物, 是否能依據自我的實際能力, 購買生活需要又能令我們愉快的東西的行為, 就是合理的。 反之就可能是病態的心理行為。

和其他精神心理疾病一樣, 面對病態的購物行為, 首先應該積極自省和自我調節,

爭取家人朋友的理解幫助。 如果存在嚴重的精神心理與人格因素的影響, 更應該及時尋求專業醫生幫助, 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才能避免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