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話到嘴邊留三分 與人溝通切勿隨意“貼標籤”
【環球網綜合報導】良言一句三冬暖, 惡語傷人六月寒。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不經意間說出的話很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 法國時尚雜誌《費加羅夫人》就此對兩位心理學家進行了採訪, 提醒我們在與人交流時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
“芝麻點大的事都能難倒你”、“你也太誇張了”、“你看上去很累”……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 我們常常會說這樣的話, 雖然並不會帶有敵意, 但卻沒有思考過這些話對聽者的影響。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艾蒂安•迪梅尼(Étienne Duménil)分析道, 這些話不像辱駡人的話語那樣具有攻擊性, 但總是重複這種沒有明顯惡意的話也會傷人。
心理學家阿梅莉亞•洛貝(Amélia Lobbé)表示, 這種現象很常見, 主要是由於兒童時期習慣進行分類而導致的。 也就是說, 通過貼標籤的方式對人和情況分類, 因為這是辨認人和情況最簡單的方式, 同時也會帶來控制的快感。
但這種現象會削弱聽話者的自信心。 洛貝表示, 部分人在與人交流時不試著自己置身於情景中, 而是根據自己的觀點判斷情況。 比如, “別這麼誇張”這句話就沒有考慮到情景中的所有因素, 並且包含了對別人性格的分類評價。 對方也許會覺得自己沒說明白, 並且認為自己的感情遭到忽視, 他們明明是在尋求幫助, 結果卻對自己產生懷疑。 這就是所謂的“自證預言”:一個人聽到了別人對他說的話,
此外, 一些和心理健康有關的話語, 例如“你有抑鬱症嗎?”、“你有妄想症嗎?”, 或者一些與性別有關的話語, 例如“你例假來了?”, 其實都有可能對他人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迪梅尼表示, 往往關係越好的人, 越容易被這些隻言片語所中傷, 即便說話人不是故意的。 洛貝補充道, 這僅僅是因為我們往往會給予我們愛的人和重視的人更多的信任。
迪梅尼認為, 在某些情況下, 一句簡單的評論可能會觸碰到別人的敏感點, “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陰暗面”。 這就是所謂的“投影效應”。 在最為極端的情況下, 有些話甚至可以在別人心中留下多年的陰影。 一些人會通過聽到的話語進行自我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