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其實就是一種理性的生活態度
我認為, 養生就是我們的生活中的飲食作息, 其中心理念是一種理性的生活態度。
首先要飲食有節
中醫理論認為, 人體有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之分, 只有先天、後天之精充盈旺盛, 人體才能夠維持健康的狀態。 先天之精由母體遺傳而來, 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後天之精則由人體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組成, 調養合宜、飲食得法, 則後天之精充盛, 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養先天之精, 從而使人體保持陰陽平衡的狀態, 身強體健, 百病不生。 許多疾病常由口而入, 要想維持健康的生命狀態, 必須把好飲食這一關。
飲食有節包括四個含義:有潔、有時、有質、有量。
“有潔”就是要保證飲食的清潔和安全, 選購有安全保障的食物, 採用恰當的洗滌烹飪方法。
“有時”即三餐定時, 三餐定時除了能保證充分的營養供應, 使人體精力充沛外, 也使消化液的分泌形成規律, 從而保證食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有質”是對飲食種類的要求, 對於健康人, 要保證膳食平衡, 注意不同營養物質均衡攝入, 避免和減少不健康飲食。 對於慢性病患者, 應針對個體化需求, 制訂良好的營養飲食方案, 適當增加促進疾病向好的方向發展的飲食, 避免可造成疾病惡化的飲食。
“有量”是對飲食的數量提出要求。 要保證適量的飲食攝入, 過量飲食會加重胃腸負擔, 除可引發消化和吸收不良之外,
其次, 張弛有度
張弛有度, 簡單說就是勞逸結合。 人體器官機能好比是彈簧, 過度勞累超過了人體自身的調節、代償能力, 長此以往, 器官機能下降, 必然導致疾病的發生。 日常生活中, 人們應保持有規律的作息時間。 中醫強調“人與天地相參”、“天人相應”, 人和自然必須遵循同樣的“道”才能長盛不衰。 從現代醫學理論講, 人體的功能與代謝有著自身節律, 激素的分泌、功能的修復必須是在特定的時間才能完成。
第三, 適量運動
適量運動是保持機體功能活躍、維持機體健康穩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第四, 喜怒有常
人們很早就認識到情志過激的致病作用, 中醫理論中七情致病學說詳盡闡述了七情過激導致疾病發生的病理變化。
中國有句俗話叫“笑一笑, 十年少”, 很多人認為, 只有負面情緒(如怒、悲、恐、驚等)才會產生疾病, 像“喜”這樣的正面情緒應該對健康有百利而無一害。 事實並不如此。 《黃帝內經·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 榮衛通利, 故氣緩矣。 ”大意是人在心情愉快時, 營衛之氣運行通暢,
養生不是玄妙的中醫理論, 沒有一勞永逸, 不可一蹴而就;養生是生活的點點滴滴, 更是日日不懈的堅持, 養生是相伴一生的生活習慣, 養生就是一種理性的生活態度。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關注養生和正在進行自我養生的朋友提供一種養生理念, 其實養生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