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黃芪不能和什麼一起吃

黃芪別名:黃耆、獨根、箭芪、綿芪、口芪、黑皮芪、白皮芪、紅芪、獨芪

禁忌人群:腹脹、風熱咳嗽、感冒者;表實邪盛, 氣滯濕阻, 食積停滯, 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 以及陰虛陽亢者忌食。

那麼黃芪不能與哪些食物一起吃呢?多吃黃芪的好處有哪些?

與黃芪不能與什麼同吃相克食物如下:

黃芪+南杏仁:身體不適

黃芪+玄參:功能相克

黃芪+杏仁:身體不適

黃芪的基本介紹

黃芪(huáng qí), 又名黃耆, 為豆科植物黃芪或內蒙黃芪的乾燥根。 清朝繡宮內稱其為“補氣諸藥之最”, 民間也流傳著“常喝黃芪湯, 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 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煎湯或用黃芪泡水代茶飲, 具有良好的 防病保健作用。

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 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 回陽救逆, 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 效果較好。 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 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

中醫稱為“表不固”, 可用黃芪來固表, 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

黃芪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 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中藥材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 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 黃芪屬約有2000種, 除大洋洲外, 全世界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均產, 但主要產於北溫帶。 中國產270餘種, 分佈于東北至西南部。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味甘性微溫。 歸肺、脾、肝、腎經。 補齊固表, 托瘡生肌。 主治體虛自汗, 久瀉, 脫肛, 子宮脫垂, 慢性腎炎, 體虛浮腫, 慢性潰瘍, 瘡口久不癒合。

生用黃芪, 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 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症。

蜜炙黃芪有補氣、養血、益中功效, 適用于內傷勞倦、脾虛泄瀉、氣虛、血虛、氣衰等症。

現代醫學證明, 黃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壓、保護心臟、雙向調節血糖、抗自由基損傷、抗衰老、抗缺氧、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 可用來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症。 黃芪還能擴張血管, 改善皮膚血液迴圈和營養狀況, 故對慢性潰瘍久不癒合者有效。 其還能消除腎炎患者的蛋白尿, 保護肝臟, 防止肝糖原減少。

黃芪的營養價值

黃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

黃芪的選購

黃芪直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 上端較粗, 長30~90釐米,直徑1~3.5釐米, 表面縱皺色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

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 硬而韌有粉性, 皮部黃白較疏鬆;木部菊花紋理狀, 氣似豆腥味微甜。 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 氣微,味微甜, 嚼之微有豆腥味。

品質以根條粗長、菊花心鮮明、空洞小、破皮少者為佳;紅芪以皮色紅潤、根條均勻、堅實、粉性足者為佳。 規格一般按粗細、長短分為三個等級。

黃芪的存儲

置通風乾燥處, 防潮, 防蛀。

黃芪的食用方法

1.脾胃虛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無力等症, 常與黨參、白術、山藥同用;

2.氣虛下陷、內臟下垂, 如脫肛、子宮脫落、胃下垂等, 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等同用, 方如補中益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