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如何煮粥好吃

我喜歡喝粥, 請問如何煮粥好吃?

一碗好粥不僅要養人更要誘人 清代美食家袁枚說過一句話, 叫做“見米不見水, 非粥也;見水不見米, 非粥也, 必使水米柔膩為一, 然后方為粥。 ”這句話其實只是從技術層面上教了你一招辨別好粥的方法 , 而一碗白粥之真義, 他老人家可并沒有說明白。 黃帝內經曰:“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所謂粥者, 乃是世間最為養人之物也。 但要想把一碗白粥熬到可以養人, 甚至足以誘人的那一步, 那可就得費點心思了。 選:一年一季的新米 粥是米做的,

這可不是廢話, 這米得看你怎么選。 中國的大米一般分為一季稻、雙季稻。 這其中當然以一年只產一季的大米為好。 道理很簡單, 這一年一季的稻米其中包孕的天地精華顯然比性情浮躁的雙季稻要純粹得多。 而這種米最好也是得選新米, 因為其更有米味也。 淘:無浮塵無雜質即可 此外, 米不淘是不行的。 市面上賣的免淘洗米, 多半是拋過光的, 那是只有懶人才會去買的。 米中精華盡在表皮, 這一拋光后, 精華還能剩多少呢?但你要是太使勁淘呢, 那又錯了, 流走的那些白花花的濁液中可盡是米中精華。 所以淘米時, 只要做到無浮塵、無雜質也就可以了。

泡:讓白米“瓦解軍心” 接下來是泡, 要用清水將白米泡過一夜方可熬粥。 粥之真味, 在于水米之間的那種膠狀液體之中, 如果不泡, 那米粒必然得用火猛力催之, 這樣的米湯也就必然難以稠滑。 而泡則要溫柔許多, 這在兵法上, 叫做“瓦解軍心”。 上油:讓香粥更滑 泡過一夜的米會有一些發漲, 接下來把水瀝干, 放入適量花生油攪拌,

直至每一顆米粒都油花可鑒。 除了能使粥更滑, 這樣做是因為油吸附能量的本領比水要大得多, 當米粒沾上了油以后, 沾油的部位可以在短時間內集聚超過水溫很多的熱能, 本來就“軍心渙散”的米粒, 就會率先在這個部位“開花”, 這是熬粥最關鍵的“要訣”。 放水:滾水悠著點漫 接下來是放水煮粥了。 慢著, 你是放涼水還是放熱水呢?放涼水?你又錯了, 得放滾燙的開水。 而且這開水還不能沖下去, 得事先將一個勺子放在米粒上, 水要慢慢地倒在勺子里, 慢慢地漫到鍋里。 為什么呢?如果水是一下子沖到鍋里, 那米上的油全都會被你沖到水面上來, 你只能用“水煮”的方式去熬粥了, 前面放油的心思就被你浪費了一大半。
而慢慢地將水漫下去, 上層的油花當然會出來一些, 但下面的油被米壓著, 一時出不來, 這就對了。 下一個問題是放多少水?煮飯最忌減水、熬粥最忌加水, 這水必須得一次放準了。 你得事先算好熬成以后得耗掉多少水才行。 一般來說, 水稍微多放點是沒事的, 但米水比例萬不可少于一比十。 火候:介于文武之間 好了, 最后一個問題是火得開多大?把粥燒開時, 火是越大越好, 這樣米才會容易開花。 但粥鍋開了以后, 你卻不能掀開了蓋子就走人, 你得細心地待候著它。 火太大了上面那層“米油”就會焦化而發黃, 那樣的話, 粥之真味全失, 你就白辛苦一回了;但火太小了顯然又不能使粥“糊化”。 最好的火候應該是介于文武之間,
粥已沸而湯不溢, 鍋蓋只要露出一個出氣口即可。 這時米與米之間、米與水之間、米與鍋壁之間, 要產生均勻的、溫柔的, 但卻是有足夠力度的碰撞與磨擦。 這時米粒會一點一點糊化起來, 粥湯會一點一點濃稠起來, 米香也會一點一點滲透出來。 一碗香醇滑潤的白粥于是就這樣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