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傳統運動養生的文化底蘊
傳統養生萌芽于商周時期, 在發展過程中受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滲透, 充實和完善, 形成了鮮明的文化特徵。 養生之義在於保證人的生命體在自然和社會大環境 中保持平衡和適應, 通過祛病防疾, 修身養生, 以達健康長壽之目的。 在諸多的養生內容中, 傳統運動養生亦形成了以動靜觀為核心的理論、方法和運動形式。
形神兼養為傳統運動養生的理論基礎。 神為形之主, 養生首重養神。 包括生命機能和精神意識在內的神是人形 體的產物, 在人體起著積極的主導作用, 一方面調控生理活動的資訊指令,
形為神之宅, 養生亦當保形。 形體是生命活動的宅宇, 生命活動依附於形體而存在。 傳統醫學認為胚胎發育過 程中, 首先形成組織器官, 然後產生生理功能, 最後產生精神意識, 精神並非直接源於精氣, 而是產生於形體。 即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腦髓生。 形體不僅是產生 生命機能,
可見, 中國古代形神觀確立了傳統運動養生的理論基礎, 形神可分不可離, 形俱而神生。 形神兼養可實現人體生命機能的整體優化, 是康強延年的前提和基礎。
動靜觀是運動養生的重要特徵。 從形神合一的生命觀出發, 可分析動與靜的各自養生作用。 神屬陽, 在生命活 動中易於動而耗散, 難於清靜內守, 務須養之以靜;形屬陰, 易靜而難動, 故養形以運動為貴。 其實質內容即是動以養形, 靜以養神, 動靜結合, 可達形神兼養的目 的。 陶弘景亦論:能動能靜, 可以長生。
動以養形, 以導引行氣為要。 動以養形是通過導引行氣等運動鍛煉形式,
動以養形, 亦應適度, 以不損不傷為要。 古代養生家強調運動量和運動強度要適可為止, 應與自身相得為度。 如人體欲得勞動, 但不當使極耳。 同時, 養生體育應以防傷為本,
以動養形的主要運動方式為導引行氣。 導氣令和, 引體令柔, 氣和體柔, 長生可求。 可見, 導引行氣(吐納) 都是以動養形之術。 導引之術, 源遠流長, 形式多樣, 以保健體操和醫療體操為主體, 通過適當的運動, 疏通體內氣血, 使血脈流通, 肢體柔軟。 包括呼吸運動, 肢 體運動, 器械運動和仿生動作, 主要表現為形體導引和意念導引兩類。
形體導引是注重外部肢體活動, 以搖筋骨, 動肢節, 按皮肉, 舉手足的形式, 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 屬現代氣 功中的動功一類;意念導引強調導之以意,
靜以養神, 以清虛恬淡為務。 以老莊養生觀為濫觴, 儒、道、佛、醫及後繼養生家幾乎都堅持清靜養神的原 則。 老子提出了見素抱樸, 少思寡欲等無為守靜, 恬淡寡欲, 平靜超脫的養生原則, 最終達到嬰兒般的純真,
其一,靜意味著清虛寧靜,安閒恬淡,即情緒和心理上的平穩態。它摒棄了心緒上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維 持了安靜樂觀的精神狀態。因為情志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任何消極或過激的情緒都會導致人體陰陽氣血失調,進而造成內在臟器損害。《內 經》對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及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多有詳論,現代醫學心理學也證明了這一點。 而樂觀的情緒能促進氣機的暢達,改善營衛氣血的迴圈,從而確保臟腑組織的營養;同時,喜能調濟精神,摒棄不利於人體的悲憂怒恐等精神情志因素,有利於神氣 調暢。所以,情緒,心態的寧靜,平穩對維持身心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其二,靜意味著人體陰陽,剛柔調節至安泰平穩狀態,實質上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即人體各系統形態及其生理功能的平衡態。
靜的生理,心理兩種狀態具有特定的養生功效。一方面對亢奮的欲求,情緒可以起緩和,制約,化解作用,使 人的心緒常處於清虛寧靜狀態,產生抑亢持衡的效應,防止體能過度濫用,節約生命能耗。通過精神上的自我控制與調節,消除浮躁的心境與緊張的情緒,使身心獲 得最佳的鬆弛,靜穆,充實狀態。另一方面對合乎自然規律的生命代謝,靜又可使之在穩態平衡中悄然進行,從而延緩衰老過程,以達延年益壽。從現代醫學的神經 精神活動來看,與生命體與生俱來的元神是主導人體的吸收,排泄,迴圈,生殖等生命機能的神經調節機制;在後天生命過程中發展產生的識神多是主導人體的意 識,運動,資訊的神經調節機制,清靜養神的關鍵是保證這兩類神經調節機制得到合理的運動和鍛煉。現代養生體育創造了內動與靜動相結合的運動方式,主要是對 大腦機能進行整合訓練,保持了大腦處理資訊機制的健康與活力;同時注重植物神經及其調控臟器的功能鍛煉,保證生命體的內部協調,實現對整個身心的自我調節 與控制。
動靜結合,達形神兼養之功。傳統運動養生提倡以養神為核心的形神兼養,養形之動決不是純粹的動,盲目的 動。凡是有效的形體之動,必離不開精神之靜的制約,其中意識的專注,身心的放鬆,神情的自然寧靜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傳統的氣功,太極拳,抑或是現代的健 身操,皆是如此。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所明示的四時調神方法,如:春季廣步於庭以養形,被發散形,以使志生來養神;夏季應夜臥早起以養形,無厭於日,使志 勿怒以養神等,即是形神兼養,動靜相宜的明證。
形體的動在形式之動中即蘊含著靜,其一招一式符合規律之轍,體現沉靜輕靈之意;而靜在形體運動中並非靜 如止水,也暗寓著動,潛存著精神意識的合理運動,並引導著形體動作的外在變化。動中寓靜,靜以禦動,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靜合一,形神共養,實為傳統養 生體育的奧妙之所在。
綜上所述,傳統運動養生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其理論基礎的形神兼養,充分體現了有機化生型自然觀和人體生命觀。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靜結合,充分調動自身潛在生命力是實現形神俱養而盡終其天年的重要原則。清虛寧靜,導引行氣不失為養生體育的重要方法。
轉載請明確注明出處及連結,或完整保留此版權資訊 其寓意是獨特而豐富的。 其一,靜意味著清虛寧靜,安閒恬淡,即情緒和心理上的平穩態。它摒棄了心緒上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維 持了安靜樂觀的精神狀態。因為情志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任何消極或過激的情緒都會導致人體陰陽氣血失調,進而造成內在臟器損害。《內 經》對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及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多有詳論,現代醫學心理學也證明了這一點。 而樂觀的情緒能促進氣機的暢達,改善營衛氣血的迴圈,從而確保臟腑組織的營養;同時,喜能調濟精神,摒棄不利於人體的悲憂怒恐等精神情志因素,有利於神氣 調暢。所以,情緒,心態的寧靜,平穩對維持身心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其二,靜意味著人體陰陽,剛柔調節至安泰平穩狀態,實質上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即人體各系統形態及其生理功能的平衡態。
靜的生理,心理兩種狀態具有特定的養生功效。一方面對亢奮的欲求,情緒可以起緩和,制約,化解作用,使 人的心緒常處於清虛寧靜狀態,產生抑亢持衡的效應,防止體能過度濫用,節約生命能耗。通過精神上的自我控制與調節,消除浮躁的心境與緊張的情緒,使身心獲 得最佳的鬆弛,靜穆,充實狀態。另一方面對合乎自然規律的生命代謝,靜又可使之在穩態平衡中悄然進行,從而延緩衰老過程,以達延年益壽。從現代醫學的神經 精神活動來看,與生命體與生俱來的元神是主導人體的吸收,排泄,迴圈,生殖等生命機能的神經調節機制;在後天生命過程中發展產生的識神多是主導人體的意 識,運動,資訊的神經調節機制,清靜養神的關鍵是保證這兩類神經調節機制得到合理的運動和鍛煉。現代養生體育創造了內動與靜動相結合的運動方式,主要是對 大腦機能進行整合訓練,保持了大腦處理資訊機制的健康與活力;同時注重植物神經及其調控臟器的功能鍛煉,保證生命體的內部協調,實現對整個身心的自我調節 與控制。
動靜結合,達形神兼養之功。傳統運動養生提倡以養神為核心的形神兼養,養形之動決不是純粹的動,盲目的 動。凡是有效的形體之動,必離不開精神之靜的制約,其中意識的專注,身心的放鬆,神情的自然寧靜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傳統的氣功,太極拳,抑或是現代的健 身操,皆是如此。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所明示的四時調神方法,如:春季廣步於庭以養形,被發散形,以使志生來養神;夏季應夜臥早起以養形,無厭於日,使志 勿怒以養神等,即是形神兼養,動靜相宜的明證。
形體的動在形式之動中即蘊含著靜,其一招一式符合規律之轍,體現沉靜輕靈之意;而靜在形體運動中並非靜 如止水,也暗寓著動,潛存著精神意識的合理運動,並引導著形體動作的外在變化。動中寓靜,靜以禦動,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靜合一,形神共養,實為傳統養 生體育的奧妙之所在。
綜上所述,傳統運動養生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其理論基礎的形神兼養,充分體現了有機化生型自然觀和人體生命觀。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靜結合,充分調動自身潛在生命力是實現形神俱養而盡終其天年的重要原則。清虛寧靜,導引行氣不失為養生體育的重要方法。
轉載請明確注明出處及連結,或完整保留此版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