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柳葉斑鳩菊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拼音名】Liǔ Yè Bān Jiū Jú

【英文名】root of Willowleaf Ironweed

【別名】米碌塞、鐵珠草、白頭升麻、白龍鬚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柳葉斑鳩菊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ernonia saligna (Wall.) DC.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挖, 洗淨切片, 曬乾。

【原形態】柳葉斑鳩菊 多年生堅硬草本, 高60-100cm或更高。 莖基部木質, 直立, 多分支, 有明顯條紋, 稍粗糙, 有密腺毛。 葉互生;葉柄極短或近無柄;葉片倒披針形或橢圓狀長圓形, 長5-18cm, 寬1-5cm, 先端漸尖或急尖, 基部窄楔形, 邊緣有疏鋸齒, 側脈7-8對, 細脈風狀, 葉脈在下麵明顯, 兩面有黃褐色密糙毛和腺點。 頭狀花序多數, 徑5-8mm, 通常6-8個在葉腋或枝端排成具葉的傘房狀花序,

具6-12個花;花梗5-8mm, 被較密短柔毛和腺;總苞狹鐘形, 徑約6mm, 總苞片4層, 卵形或長圓形, 先端常紫色, 鈍而具小尖, 長1.5-6mm, 有疏絨毛或近無毛;花淡紅紫色, 花冠筒狀, 長6-7mm, 上部具狹披針形短裂片, 外面具腺。 瘦果長圓形, 長約2mm, 具10條肋, 無毛, 肋間有腺點;冠毛淡白色, 1層, 糙毛狀, 長約7mm。 花期9月至翌年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1600(-2100)m的開曠山坡灌叢中或疏林下。

資源分佈:分佈於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潤肺止咳。 主咽喉腫痛;肺結核;咳嗽咯血;折帶;子宮脫垂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30g。

【各家論述】《雲南思茅中草藥》:全草:治瘧疾。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