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驚蟄養生與食療

養生

古羅馬醫生蓋倫(西元129­西元200年)在體液學說的基礎上曾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 即性情急噪, 動作迅猛的膽汁質型;性情活躍, 動作靈敏的多血質型;性情沉穩, 動作遲緩的黏液質型;性情脆弱, 動作遲鈍的抑鬱質型。 近代著名科學家巴普洛夫把人分為興奮型、活潑型、安靜型和脆弱型等四種類型, 與蓋倫的分類基本相當。 上述四分法在西方醫學界頗具影響。 而中國早期的醫學著作《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則根據人的形體、膚色、認識能力、情感反映、意志強弱、性格靜燥以及對季節氣候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差異,

將體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型, 又根據經絡氣血在頭面、四肢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徵, 將每一類再分為五類, 即靈樞所稱的“陰陽二十五人”。

雖說中西醫學對人的體質都有分類, 但迄今為止, 西方醫學對人體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 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治療與養生康復, 惟有中醫學可對人體體質進行有效的臨床指導和養生康復的實踐。 《素問・異法方宜論》指出:“東西南北中五方由於地域環境氣候不同, 居民生活習慣不同, 所形成不同的體質, 易患不同的病症, 因此治法隨之而異。 ”朱丹溪的《格致餘論》說:“凡人之形, 長不及短, 大不及小, 肥不及瘦, 人之色, 白不及黑, 嫩不及蒼, 薄不及厚。 而況肥人多濕, 瘦人多火;白者肺氣虛,

黑者腎不足。 形色既殊, 臟腑亦異, 外證雖同, 治法迥別也”。 在《醫理輯要・錦囊覺後篇》中又有:“要知易風為病者, 表氣素虛;易寒為病者, 陽氣素弱;易熱為病者, 陰氣素衰;易傷食者, 脾胃必虧;易老傷者, 中氣必損”。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 人體發病的主要原因, 取決於體質的不同, 也就是說體質決定著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如何改變不良的體質狀態, 是我們應該關心的問題。 這裡我要說的是, 體質不是固定不變的, 即使在同一環境中, 只要我們本著積極的生活態度, 採取積極的養生措施, 是可以糾正體質上的偏頗, 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驚蟄, 是“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初響、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

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 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但真正使冬眠動物蘇醒出土的, 並不是隆隆的雷聲, 而是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時地中的溫度。 驚蟄時節, 中國有些地區已是桃花紅、李花白, 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 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季節。 有諺語雲:“驚蟄過, 暖和和, 蛤蟆老角唱山歌。 ”“雷打驚蟄谷米賤, 驚蟄聞雷米如泥”。 這是說驚蟄日或驚蟄日後聽到雷聲是正常的, 風調雨順, 主好年景。 有些地區忌諱驚蟄日前聽到雷聲, 並總結出“驚蟄未到雷先鳴, 大雨似蛟龍”的氣象規律。 由此可知, 節氣的轉換對農民朋友的重要。 除此之外,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 無論你是從商的生意人還是醫生或是其他的職業,
積累一定的物候知識, 對你的生活和工作都會有所説明的。 驚蟄節氣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 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 而體質差異實際上是指體質養生中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面。 由於人體稟賦於先天, 受制於後天多種因素的影響, 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 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的某種特徵, 這種特徵往往又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 因此在養生中要因人而異, 不能一概而論。

中醫所說的體質不同于人們常說的氣質。 氣質是人體在後天因素影響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總和, 也就是“神”的特徵,

而體質是形與神的綜合反映。 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 即體質可以包括氣質, 但氣質不等於體質。

食療養生:驚蟄吃梨既潤肺又健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 萬物出乎震, 震為雷, 故曰驚蟄”。 表示農曆二月, 春雷開始震響, 大地回春, 氣候變暖, 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昆蟲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 所以就把這個節氣叫驚蟄。 《素問》中將驚蟄分為三候, 每一候為五天, “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 ”描述的是桃花紅、李花白, 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景象, 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將進入春耕時期。

傳統醫學認為, 春屬木, 入味為酸, 對應五臟為肝, 順應自然界生長生髮之規律, 春季容易肝風、肝火妄動, 易引起心腦血管病及高血壓病。

春季養生調肝要通過潤肺健脾的方法。

我國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梨者性寒、味甘, 入肺、胃經, 有清熱養陰, 利咽生津, 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驚蟄時天氣乍暖還寒, 氣候仍然比較乾燥, 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咽痛音啞, 由於一些細菌開始活動繁殖, 就容易患呼吸道疾病, 表現為咳嗽咳痰, 梨既可以生津潤肺, 又可以止咳化痰, 且含豐富的果酸、鐵質、維生素A、維生素C等, 特別適合這一季節食用。 但因其性質寒涼, 不宜一次食用過多, 否則反傷脾胃, 對於脾胃虛寒或者血糖偏高的人, 則不宜食用生梨。

下面簡要介紹一些梨的食用方法:

1.榨汁食用:取生梨, 去核, 去皮, 榨汁後取1杯約400毫升, 加入冰糖10克、膨大海1枚, 煮後服用,有潤肺生津、利咽開音的功效;將生梨、蓮藕一同榨汁後兌蜂蜜飲用,有健脾、清心、潤肺的功效。

2.蒸熟後食用:生梨1個,川貝母3克,冰糖10克。梨去核後,把川貝母3克研成細粉及冰糖10克放入梨中,放在蒸鍋內蒸45分鐘後取出食用,潤肺止咳化痰之力更強。

3.煮水食用:切片後與冰糖、川貝母、銀耳同煮,有健脾潤肺止咳的功效。

適合春季養生的具有潤肺健脾功效的食物還有枇杷、百合、銀耳、蓮藕、山藥、大棗等,藥物有沙參、麥冬、玉竹、黃精等,在自身體質合適的情況下,春季常食用上述藥食物對健康會大有好處。

山西風俗:驚蟄要吃梨

山西民間在驚蟄日要吃梨,即使十裡不同俗的城市鄉村皆然。

驚蟄之蟄,此指“藏”。驚蟄即冬眠的小動物被雷震驚醒後出來活動,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標誌大地回暖,進入春耕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擬古九首》其三)。

在“草木縱橫舒”的驚蟄時節,晉地乍暖還寒,天氣乾燥,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梨,味甘汁多,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功效,此時于人們如自然甘露,去火怡神。

驚蟄吃梨源於何時,記載查無,但祁縣民間卻有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党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党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型大小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晉地驚蟄吃梨之俗是否由此而出,難以考證,但祁縣明清兩代多有種梨為業,到現在已形成“國家級優質酥梨基地”,成為該縣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並啟動申報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舉辦中國酥梨之鄉梨花節。祁縣的梨來自上黨,上党梨最有名者當數高平大黃梨,其中以陳區鎮所產的最為名優,俗稱“鐵爐梨”,相傳隋朝時就為皇室貢品,以此開發的廈普賽爾黃梨汁,亦小有名氣。山西梨名氣大的還有產于原平同川河兩岸的“同川梨”,民間稱為“東山搖錢樹”,有傳統的梨花廟會,據碑文記載起源於北魏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還有唐代梨樹存活至今者數株。如今“十裡香風吹不斷,萬株晴雪綻梨花”的原平東社鄉已成為全省最大的產梨區。與原平接鄰的代縣有“金酥梨”,曾在我國西北地方四省梨鑒定會上被評為第一名,堪稱山西省水果名產的後起之秀。此外,晉南萬榮孤峰山金梨也很有名。

山西從南到北,梨多名優,均耐貯存,自然成為人們乾燥春季“潤肺涼心,消痰降火”(《本草綱目》)果品。民間驚蟄吃梨,普通百姓家多整梨生吃,早上起來或飯後,一人一隻,能明顯解除咽喉幹、癢痛、音啞,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狀。有的家長借機還要給子女們講一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因梨有寒性,講究些的人家多製成羹湯或小吃。如蒸梨,是傳統的食療補品,制法是把梨從蒂下三分之一處切下當蓋,挖去梨心,掏空梨中間果肉切塊,與川貝母粉、陳皮絲、冰糖屑等一起裝入梨內,再放進加入清水的蒸杯內,武火蒸45分鐘即成,對嗓子具有良好的潤澤保護作用。晉菜佛門素齋中有甘露盅,系西瓜盅演變而來,還有一道名吃叫炸鮮果卷,是將蘋果與梨去皮切絲,加入糖桂花、麵粉拌勻,用油皮卷好,投入油鍋炸熟,外酥裡嫩,香甜適口,果味芳香。晉南民間宴席有以梨製作扣肉,是將五花肉片與梨片一層一層碼好,放入碗內加上冰糖蒸熟。如果將梨削皮切條拌以山楂糕條,澆上梅子醬、糖桂花,就可製成一碟酸甜清脆的涼菜來。

吃梨有“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腑之陰”(《本草通玄》)說法,無論生吃或熟食,於驚蟄日,都是一種寓食於節的民俗傳承。

煮後服用,有潤肺生津、利咽開音的功效;將生梨、蓮藕一同榨汁後兌蜂蜜飲用,有健脾、清心、潤肺的功效。

2.蒸熟後食用:生梨1個,川貝母3克,冰糖10克。梨去核後,把川貝母3克研成細粉及冰糖10克放入梨中,放在蒸鍋內蒸45分鐘後取出食用,潤肺止咳化痰之力更強。

3.煮水食用:切片後與冰糖、川貝母、銀耳同煮,有健脾潤肺止咳的功效。

適合春季養生的具有潤肺健脾功效的食物還有枇杷、百合、銀耳、蓮藕、山藥、大棗等,藥物有沙參、麥冬、玉竹、黃精等,在自身體質合適的情況下,春季常食用上述藥食物對健康會大有好處。

山西風俗:驚蟄要吃梨

山西民間在驚蟄日要吃梨,即使十裡不同俗的城市鄉村皆然。

驚蟄之蟄,此指“藏”。驚蟄即冬眠的小動物被雷震驚醒後出來活動,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標誌大地回暖,進入春耕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擬古九首》其三)。

在“草木縱橫舒”的驚蟄時節,晉地乍暖還寒,天氣乾燥,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梨,味甘汁多,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功效,此時于人們如自然甘露,去火怡神。

驚蟄吃梨源於何時,記載查無,但祁縣民間卻有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党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党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型大小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晉地驚蟄吃梨之俗是否由此而出,難以考證,但祁縣明清兩代多有種梨為業,到現在已形成“國家級優質酥梨基地”,成為該縣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並啟動申報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舉辦中國酥梨之鄉梨花節。祁縣的梨來自上黨,上党梨最有名者當數高平大黃梨,其中以陳區鎮所產的最為名優,俗稱“鐵爐梨”,相傳隋朝時就為皇室貢品,以此開發的廈普賽爾黃梨汁,亦小有名氣。山西梨名氣大的還有產于原平同川河兩岸的“同川梨”,民間稱為“東山搖錢樹”,有傳統的梨花廟會,據碑文記載起源於北魏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還有唐代梨樹存活至今者數株。如今“十裡香風吹不斷,萬株晴雪綻梨花”的原平東社鄉已成為全省最大的產梨區。與原平接鄰的代縣有“金酥梨”,曾在我國西北地方四省梨鑒定會上被評為第一名,堪稱山西省水果名產的後起之秀。此外,晉南萬榮孤峰山金梨也很有名。

山西從南到北,梨多名優,均耐貯存,自然成為人們乾燥春季“潤肺涼心,消痰降火”(《本草綱目》)果品。民間驚蟄吃梨,普通百姓家多整梨生吃,早上起來或飯後,一人一隻,能明顯解除咽喉幹、癢痛、音啞,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狀。有的家長借機還要給子女們講一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因梨有寒性,講究些的人家多製成羹湯或小吃。如蒸梨,是傳統的食療補品,制法是把梨從蒂下三分之一處切下當蓋,挖去梨心,掏空梨中間果肉切塊,與川貝母粉、陳皮絲、冰糖屑等一起裝入梨內,再放進加入清水的蒸杯內,武火蒸45分鐘即成,對嗓子具有良好的潤澤保護作用。晉菜佛門素齋中有甘露盅,系西瓜盅演變而來,還有一道名吃叫炸鮮果卷,是將蘋果與梨去皮切絲,加入糖桂花、麵粉拌勻,用油皮卷好,投入油鍋炸熟,外酥裡嫩,香甜適口,果味芳香。晉南民間宴席有以梨製作扣肉,是將五花肉片與梨片一層一層碼好,放入碗內加上冰糖蒸熟。如果將梨削皮切條拌以山楂糕條,澆上梅子醬、糖桂花,就可製成一碟酸甜清脆的涼菜來。

吃梨有“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腑之陰”(《本草通玄》)說法,無論生吃或熟食,於驚蟄日,都是一種寓食於節的民俗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