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三大誤區妨礙房顫患者抗凝治療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 我國人口老齡化成為最熱議的話題之一, 我國老齡化有規模大、來勢猛、占比高等特點, 而由於身體器官老化而導致的心房顫動的發病率也在顯著提升。

資料顯示, 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房顫發病率可高達6%以上, 由房顫導致的腦中風由於致死、致殘、復發率極高, 時刻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朱俊教授指出, “房顫患者在迅猛增加, 雖然有些房顫患者沒有不舒服的感覺, 但並不意味著腦中風的風險不存在, 只有堅持抗凝治療才能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房顫最大的危害就是中風, 由房顫引起的中風比高血壓等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中風危害更大。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心臟收縮和舒張是協調一致的, 但房顫發生時, 心房中血液淤滯而形成血栓, 這種來自心房的血栓往往體積較大, 一旦血栓隨血液進入腦部的主要血管, 就會造成大面積的腦組織壞死, 導致偏癱、死亡等嚴重後果。 資料顯示, 由房顫引起的中風患者一年內死亡率高達50%, 即使倖存也面臨長期致殘的威脅。 因此房顫患者需要接受抗凝血治療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防止中風的發生。 但我國房顫患者由於存在諸多誤區, 導致抗凝治療比率不盡人意。

誤區一:沒有不適感覺就停止服藥

王先生被診斷為房顫,

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藥一年之後感覺很好, 於是便停藥了, 但不到半年便突發中風, 因為腦梗面積大不幸離開了人世。

專家澄清:許多房顫患者不理解為什麼平時沒有任何症狀還需要每日服用抗凝藥物, 實際上房顫患者的中風與其危險因素有關, 而與房顫症狀無關。 因此房顫患者應該到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中風危險因素評分;如果評分結果顯示有中風風險, 無論有無症狀, 也無論陣發、持續或永久性房顫, 一定要每天堅持服用抗凝藥。 抗凝藥實質上是通過阻止心房中血液凝集成血塊, 來預防中風的發生。

誤區二:抗凝藥有出血風險, 不敢用

專家澄清:服用抗凝藥預防中風的獲益要遠遠大於出血的風險。

房顫患者要意識到一旦發生中風, 將付出殘疾甚至生命的代價, 與中風相比, 即使有很少的人服用抗凝藥有可能導致的出血, 絕大部分也是可以救治的, 不需要過分擔心。 目前新型的口服抗凝藥達比加群酯與傳統的藥物華法林相比, 出血風險, 特別是出血中最嚴重的顱內出血的風險已經大大降低了。 現在, 歐美和國內的權威指南均推薦房顫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藥物, 不僅大大降低中風風險, 出血風險也可以得到很好地控制。

誤區三:服藥只選便宜的, 不重性價比

專家澄清:傳統抗凝藥物華法林儘管價格較為便宜, 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例如華法林的抗凝效果受到許多食物和其它藥物的影響。 如果患者吃了綠葉菜,

豆製品或服用一些常用藥都會導致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發生變化, 不是藥物濃度少、起不到預防中風的效果, 就是藥物濃度高、有出血的風險, 因此患者需要定期到醫院做血液監測。 由於華法林用藥不方便、對醫生和患者的要求太高, 以至於患者難以做到長期堅持, 也影響華法林的療效。 另外, 還有一些患者服用比較便宜的阿司匹林來預防中風, 但研究資料顯示:房顫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減少腦中風的效果不明確, 目前唯一可以減少房顫患者中風發生的藥物就是抗凝血的藥物。

因此選擇預防中風的藥物不要只看藥物價格, 還要注重藥物的方便性和性價比, 新型口服抗凝藥雖然價格貴一些, 但是服用方便,

不需要監測血藥濃度, 療效和安全性也比華法林好。

目前沒有任何一種新型口服抗凝藥物被納入到醫保目錄中, 部分患者可能因為經濟負擔而無法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藥, 或中斷治療, 因此將新型口服抗凝藥納入醫保成為醫生和房顫患者當前最大的心願。

朱俊教授強調, “40歲及以上人群中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機率在一生中會罹患房顫, 並且一旦發生過房顫, 會反復再發。 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吸煙、飲酒等都可能增加房顫的發生風險, 這些患者要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 並接受相關治療。 這部分高危人群如果發生心悸、氣短、頭暈等相關症狀時, 要到醫院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排除房顫的可能。

但是多數患者發生房顫時並沒有特殊的感覺和症狀, 接近1/3的患者是在發生中風後才被診斷為房顫, 因此房顫患者要重視抗凝治療, 並堅持用藥。 ”

文/胡洋(中國醫科院阜外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