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太白參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陝西中草藥》

【拼音名】Tài Bái Shēn

【英文名】Rhizome of David Woodbetony

【別名】煤參、太白洋參、黑洋參、太白陽參、黑參、黑白參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大衛馬先蒿、美觀馬先蒿、鄧氏馬先蒿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edicularis dauidii Franch.2.Pdeicularis decora Franch.3.Pedicularis dunniana Bonati.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 晾乾。

【原形態】

1.大衛馬先蒿 多年生草本, 高15-30cm, 高者可達50cm。 根粗大, 多自根頸下發出2-4條側根, 粗線形式略作紡錘形, 長約7cm, 肉質, 鬚根多, 束生於根莖四周。 根莖短, 直立。 莖單出或自根莖上端發出多條。 葉在莖下部者多假對生, 上部者互生;基生葉或莖下部的具長柄, 長可達5cm, 扁平, 沿中肋具狹翅;葉片膜質;卵狀長圓形至披針狀長圓表,

長約7cm, 寬約2cm, 羽狀全裂, 裂片羽狀淺裂或半裂, 邊緣有重鋸齒, 齒端有小刺尖。 總狀花序頂生, 長13-18cm, 疏稀;苞片葉狀, 上部的比萼短, 3深裂;花梗短, 長1.5-3mm, 纖細, 密被短毛;萼膜質, 卵狀圓管形, 前方開裂至管溝中部或更深, 3齒裂, 後方的1枚較小而鑽形, 其餘的條形, 均全緣;花冠紫色或紅色, 長12-16mm, 筒伸直, 盔的直立部分在自身的軸上扭旋兩整轉, 複在含有雄蕊部分的基部強烈扭折, 使喙指向後方, 卷成半環狀, 端2淺裂, 下唇大, 中裂片小, 寬倒卵形。 蒴果狹卵形至卵狀披針形, 長約10mm, 寬4-5mm, 兩室極不等。 花期6-8月, 果期8-6月。

2.美觀馬先蒿 主要特徵為多年生草本, 高1m左右。 根狀莖多少伸長而具節成木質鞭狀。 葉無柄, 抱莖;葉片條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

長10cm, 寬2.5cm, 羽狀深裂, 裂片達20對。 萼有密腺毛, 很小, 長3-4mm, 齒三角形而小, 近全緣;花冠黃色, 花冠筒長1.2cm;花柱自喙端伸出。 蒴果卵圓形, 稍扁, 長1.4cm, 寬大0.8cm, 兩室相等, 端有刺尖。

3.鄧氏馬先蒿 主要特徵為多年生草本, 高可達160cm。 全株被褐色或帶白色長毛。 根莖粗狀, 肉質, 細鞭狀。 莖圓狀, 粗壯, 上部有分枝, 帶紫紅色。 葉片長披針形, 羽狀深裂至距中脈1/4處, 裂片披針狀長圓形, 了多每邊15枚。 穗狀花序生, 長達20cm, 有腺毛;萼長7mm, 有密腺毛;花冠淡黃色, 較大, 有毛, 盔的直立部分向前彎曲, 含雄蕊的部分轉折向前作舟狀, 下喙有長毛。 蒴果卵狀長圓形, 長1.7cm, 寬0.9cm, 兩室相等, 有小凸尖。 花期7月, 果期8-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1750-3500m的溝邊、路旁及草地上。

2.生於海拔220-2700m的荒草坡及疏林中。

3.生於海拔3400-3700m的山坡及林下。

資源分佈:1.分佈於陝西、甘肅、四川等地。

2.分佈於陝西、甘肅、湖北、四川等地。

3.分佈于陝西、四川、雲南等地。

【性味】味甘;微苦;性溫;小毒

【功能主治】滋陰補腎;益氣健脾。 主脾腎兩虛;骨蒸潮熱;關節疼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大劑量30-60g)。

【注意】1.《綱目拾遺》:食之多吐人, 其性劣。 2.《陝西中草藥》:反藜蘆。 忌生冷飲食及漿水。

【各家論述】

1.《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補虛, 健脾胃, 消炎止痛。

2.《陝西中草藥》:滋陰補腎, 補中益氣, 健脾和胃。 治身體虛弱, 腎虛骨蒸潮熱, 關節疼痛, 不思飲食。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