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重在气养
养生, 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疾病有千万种, 但是健康只有一种。 古今中外, “防”都摆在养生的第一位。 早在两千多年前, 《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 不治已乱, 治未乱……”20世纪初, “发明大王”爱迪生曾经说:“未来的医生将不再给病人药物.而是引导病人关注饮食结构、饮食的保养及疾病的起因和预防。 ”
《内经》日:“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所谓养生有道, 就是说生活的细节应当符合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节律, 饮食有节, 劳逸适度, 动静结合, 心态平衡, 仔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以利养生。
养生, 大体归纳起来有食养、药养和气养三法。 以气养为例, 要求锻炼自己的正气.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所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人体正气十足, 病邪自然难以侵袭。 在随时随地防御外在病邪侵入的同时, 还要做到内在的心情安定清静, 防止情绪波动。 只要体内的真气和顺.自然就精力充沛。 一种美好的心情。 比十剂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古人讲究养生。 尤其重视气养。
姜尚, 商朝末年人。 字子牙, 号飞熊, 因为德高望重而又高寿被称为姜太公。 他将钓鱼作为养生之术, 几十年如一日。 只要一有空闲, 他就会带着钓竿出门, 在河溪畔度过快乐的时光。 他一直坚持无鱼饵、用直钩能钓鱼的理论, 当别人为着多钓鱼和钓大鱼而绞尽脑汁时,
在垂钓中.姜太公修身养性, 不但磨练了毅力和耐性.而且养成了广阔博大的胸怀。 他身体健康, 高寿97岁。 80岁被周文王访贤时发现, 委以丞相的重任。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 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推他为本家人物。 被尊为“百家宗师”。 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袁枚。 字子才, 别号随园老人, 清代著名诗人。 活到82岁。 中年时他为自己拟定了“自律健身四法”, 即远足运动、动静结合、淡泊名利和食素尝鲜。
袁枚酷爱旅游, 遍访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雪窦, 安徽的黄山, 江西的庐山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袁枚除了经常远游外, 还坚持每天清晨起身到山林中散步、打拳, 晚间则登山观星赏月。 他淡泊名利, 能够积极主动地控制个人情绪。 不为悲喜之事动容, 更很少为一些不快之事动怒。 袁枚提倡多食各种新鲜蔬菜、粗粮和豆制品,
姜尚和袁枚在养生中, 坚持气养重于食养和药养.最终成为高寿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