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麟狀上皮內病變嚴重嗎
宮頸麟狀上皮內病變是可能會發展成癌變的, 所以還是比較嚴重的一定要重視, 並且宮頸麟狀上皮內病變是可能要切除子宮的, 雖然子宮對於一個女性來說非常重要但是還是治療疾病更重要, 否則就不是沒有子宮的事了, 嚴重的時候就會影響到生命。
癌變
(一)定義:
國際婦產科聯合會(FIGO)認為浸潤深度小於 5mm, 婦科腫瘤學會認為浸潤深度小於 3mm, 而橫向寬度小於 7mm 的浸潤癌, 稱為微小浸潤癌。 在 FIGO 對宮頸癌的分期中, 微小浸潤癌屬 1a 期。
微小浸潤癌必須與 HSIL 區別開, 二者的預後和治療原則不同。 儘管不同醫院的處理不盡相同, 大多數醫院對於明確的微小浸潤癌實行子宮切除術。
(二)診斷微小浸潤癌的證據
癌巢周可見促纖維反應;
極不規則的邊界;
中央壞死形成的假腺樣結構;
圓鈍的舌狀平推式生長;
反向的細胞成熟;
毛細血管--淋巴管腔隙浸潤
(三)不足以診斷微小浸潤癌的證據
大量炎細胞包圍的小塊鱗狀上皮病變;
多量炎細胞使基底膜區域模糊不清;
胎盤種植結節, 有時易誤診為微小浸潤癌。
(四)微小浸潤癌的診斷
只有在錐切標本上才有把握診斷, 不要在活檢標本診斷;錐切標本每 2mm 厚一片,
病理報告要提供如下資訊:
★ 浸潤深度, 最好用帶有尺規的目鏡測量;
★ 病變的寬度;
★ 是連續性還是多灶性?
★ 有無毛細血管--淋巴管腔隙浸潤?
★ 內、外及底部切緣情況?如為陰性, 與病變的距離;有無伴 SIL 及與切緣的關係?
★ 是否伴腺樣分化?
小 結
日常工作中宮頸活檢標本很多, 由於診斷不足或過診斷造成醫患糾紛者時有耳聞。 近年來, 國際婦產科學界在宮頸鱗狀上皮病變的治療方面不厭其煩地細化, 給病理科診斷造成更大的壓力。 雖然目前的趨勢是診斷越來越簡化, 但必須是在嚴格遵循診斷標準, 並與相似的疾病鑒別後, 才能正確診斷。 因此加強與婦產科大夫聯繫, 時刻注意、學習和吸收相關的病理及臨床進展, 才能掌握主動, 少犯錯誤。
(一)宮頸鱗狀上皮病變的臨床特點
病變總是發生在鱗柱交界區(移行帶), 因此切片中如未看到移行帶, 需要向臨床提示;
LSIL 大多數消退, 僅少數繼續進展, 而 HSIL 往往伴有高危型 HPV 感染, 更容易發展為癌;由 SIL 發展為癌的時間長達數年至 20 年;
儘管區分 LSIL 和 HSIL 非常重要, 但組織形態學上, 二者是連續的病變, 並沒有一個截然的分界線, 總有個別病例處於交界的位置上, 從而讓診斷者難以下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