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糖尿病預防要“盯緊”餐后血糖不升高

本文指導專家: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 翁建平教授

圖為:翁建平教授接受采訪

僅用空腹血糖篩查可能漏診

據2007-2008年全國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 中國現有糖尿病患者9240萬, 高居全球第一位。 此外, 糖尿病的“后備軍”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數高達1.5億。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升高介于正常與糖尿病的中間狀態, 其中70%以上的糖尿病前期為空腹血糖正常, 單純餐后血糖升高的IGT人群。 對此, 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副院長翁建平教授介紹稱:“大慶研究20年隨訪結果顯示, 糖尿病前期若不及時發現治療, 92.8%的患者會進展為糖尿病, 且此時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已增加2至3倍。 這意味著中國即將迎來糖尿病的新浪潮。 ”

翁建平教授進一步指出:“在我國診斷為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 以餐后血糖升高為主, 單純空腹血糖升高的比例不足20%。

如果單純使用空腹血糖對人群進行篩查, 將漏診46.6%的糖尿病患者及70.7%的糖尿病前期人群。 因此, 餐后2小時血糖的檢測對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診斷具有重大意義”。 7.8mmol/L是餐后血糖正常值的上限, 若空腹血糖正常, 而餐后2小時血糖值介于7.8~11.1mmol/L, 為糖耐量減低, 屬于糖尿病前期, 可以診斷為IGT。 若餐后兩小時血糖值高于11.1mmol/L, 表明已經步入糖尿病。 有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都要經過糖尿病前期的“糖耐量受損”階段, 且在這一階段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或已經發生, 但也是糖尿病前期唯一有可能轉回正常的階段。

糖耐量減低階段要早防早控

IGT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 一旦邁入這一階段, 如果不進行有效的干預,

20年后92.8%的人群會進展為2型糖尿病。 此外, 與健康人相比, IGT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已增加2~3倍。

患者步入糖耐量減低階段, 首先應通過生活方式進行干預, 其中包括飲食控制和運動干預。 要保證膳食平衡, 限制攝入的總熱量和脂肪成分, 限制飲酒, 鼓勵多食蔬菜及高纖維食物以及進行規律持久的體育運動等。

具體的目標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 肥胖或超重者體重指數BMI, 即體重/身高2達到或接近24kg/m2, 或體重至少減少5%~10%;

第二, 至少減少每日飲食總熱量400~500千卡;

第三, 飽和脂肪酸攝入占總脂肪酸攝入的30%以下;

第四, 體力活動增加到250~300分鐘/周。

高危人群盡早篩查, 及時發現

為降低糖尿病及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要謹防高危人群。 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老年、肥胖、超重、有家族病史、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妊娠糖尿病史、運動少等人群。

翁建平教授同時提醒此類人群在常規體檢中, 除了檢測空腹血糖之余, 應定期檢測餐后血糖, 以便盡早發現高血糖, 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 對于糖耐量減低人群, 要盡早通過生活方式干預, 而對于難以堅持健康生活方式或僅靠生活方式干預難以將血糖降至正常水平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而言, 應在醫生指導下予以藥物干預。

翁建平教授最后強調:“餐后血糖7.8 mmol/L這一數值對于糖尿病防治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對餐后高血糖給予關注和重視, 并積極參與到糖尿病自我科學管理中, 通過科學的方式控制餐后高血糖,

從而預防糖尿病及其合并癥的發生。 ”

相關資料介紹:

大慶研究是世界上第一個和最長的隨機分組該類試驗,比國外同類研究早8~12年,與其后進行的美國、芬蘭兩項大型研究一起被稱為2型糖尿病一級預防的里程碑式研究。 1986年的大慶研究, 33家診療單位共篩查了110660人, 結果577例糖耐量損害患者被隨機納入了研究, 分別進入對照組或生活方式干預組(干預組又分為飲食、運動或飲食加運動三組)。 在接下來的6年中, 每兩年評估一次這些IGT患者的糖尿病發生情況。 1992年時, 為期6年的生活方式干預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