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保健品防治疾病不靠譜
中國消費者協會2017年第一季度收到保健食品的投訴案例共1084件, 其中, 因品質原因被投訴的保健食品案例345件, 因虛假宣傳被投訴的保健食品案例231件, 占所有投訴原因的前兩位。 同比2016年第一季度, 保健食品投訴案例增加了26%。 有專家稱,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對健康需求的增加, 保健食品在預防疾病和保護健康方面的作用被誇大, 品質參差不齊, 消費者購買時需謹慎對待。
保健品的本質是食品
我們通常講的保健品其實是保健食品的簡稱, 本質仍為食品。
近日, CFDA官網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保健食品監管工作的意見(意見徵求稿)》。
一些國家將保健品稱之為膳食補充劑或營養補充劑, 用來補充人體缺乏的營養成分, 如維生素類、膳食纖維等。 有專家稱, 從保健食品中獲取的營養成分, 都可以從食物中獲得。
不含有效成分的保健品堪稱安慰劑
認可保健品功效的消費者對保健品效果的評價更為主觀。 協力廠商醫藥服務平臺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對國內保健品的品質頗感憂心, 在保健品的生產環節, 由於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管機制, 聲稱具有保健功效的保健食品是否添加了有效成分, 添加量為多少, 一直以來都是廠家說了算。 這樣一來, 沒有添加有效成分或者添加量不足的保健品, 實際上就成了安慰劑。
一向以審批嚴格著稱的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FDA, 也沒有將保健品納入到監管範圍。 FDA對膳食補充劑的管理採取“備案制度”, 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由廠家自己確定, 然後通知FDA做個備案即可, 上市並不需要FDA審批。
相關資料顯示,
為驅利誇大保健品功效
保健品是公認的暴利行業。 為獲取高額利潤, 一些企業利用套牌和貼牌方式生產保健品的現象長期存在, 銷售環節更是亂象叢生。 史立臣稱, 一些保健品利用傳銷、會銷形式將產品包裝成包治百病的形象, 籠絡消費者成為產品的忠粉, 欺騙消費者長期購買。 所以形成了正規保健品賣不過非正規產品的行業怪像。
記者在藥店調查時發現, 有國藥准字批號的維生素C藥片, 每瓶100片, 在藥店的售價僅1.5元, 但貼上保健品標籤的某知名品牌維生素C, 每瓶60片, 售價竟高達近百元。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景子芮指出,
還有專家指出, 近年來聲稱可以保護關節軟骨、預防關節炎的氨糖軟骨素, 功效作用也被誇大, 廠家所發佈的產品資料夾雜著很多商業因素。
選購認准“小藍帽”標誌
好得快大藥房總經理張捷介紹, 目前藥店暢銷的保健品主要分為幾大類, 維生素類、減肥類、滋補類、提高免疫力等, 消費人群基本訴求仍為改善身體功能。 如, 關注深海魚油類保健品的消費者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為主,
景子芮稱, 正規保健品會在產品的外包裝盒上標出藍色外形如“藍帽子”的保健食品專用標誌, 下方會標注出該保健食品的“國食健字”批准文號。 如不能確定標識是否可靠, 消費者可登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資料查詢欄, 通過輸入保健食品批准文號, 查詢產品的真偽。
專家明確指出, 如果是因為身體狀況或者生活方式的特殊原因, 導致難以從飲食中獲得全面均衡的營養, 那麼適當地補充一點缺乏的成分也未嘗不可。 指望從保健品中獲得額外的“保健功能”甚至治病防病並不靠譜。 (記者 田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