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低價藥的前路懷疑被堵封

12月, 北京市二級及以上公立非營利性醫院以及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的藥品將實現同城同價。 政府已屢次“出手”降低藥價, 雖然對這股藥價虛火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 但也有人指出, 降藥價導致了一些低價藥正在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 “那些既便宜又管用的‘小藥’越來越少了, 無論在醫院藥房還是零售藥店都很難找到它們的蹤影”, 一位網友在微博中說道。

網路上關於低價藥、廉價藥短缺的報導不在少數, 其中不乏破解低價藥消失之謎的深度剖析, 總結起來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原因:醫生不願用、藥企不願產、藥店不願賣。

為了弄清低價藥目前的真實處境, 探明它們“消失”的真正原因, 本報記者近日進行了一番調查。

記者調查

低價藥消失

質疑一:醫生不願用?

近幾年, “看病難, 看病貴”已經成了人們的口頭禪, 單就“看病貴”這一條來說, 藥價就占了很大一部分。 “如今看個小感冒都要花上一兩百塊錢”, 類似的“抱怨”比比皆是。 記者在走訪一家三甲醫院時碰到了前去看感冒的王女士, 她告訴記者, “自己只是有點嗓子疼、流鼻涕, 這兩天感覺症狀有點加重了, 怕真的發起燒來, 趕緊到醫院讓醫生開點藥, 把症狀壓下去。 ”

記者看到, 醫生對王女士的診斷結果是“上呼吸道感染”, 一共給她開了三種藥, 分別是紅黴素腸溶膠囊2盒、複方北豆根氨酚那敏片2盒、清開靈膠囊3盒,

三種藥的總價是162.18元。 王女士表示, 由於她的藥費目前還沒到醫保起付線, 這一百多塊錢也只能自己掏了, “確實有點兒貴。 ”王女士說。

記者隨後查詢了該醫院的藥品價格, 發現醫生給王女士開的藥每種單價都在20元以上。 多年來, 公立醫院“以藥養醫”的經營模式一直被認為是醫院藥價居高不下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有評論指出“在‘以藥養醫’的大背景下, 醫院依然需要靠賣藥而不是‘出售技術’來賺錢, 以保證經營目標和合理利潤。 ”

記者從一家三甲醫院藥房工作人員那裡打聽到, 的確存在一些醫生不願意開的低價藥。 這位元工作人員為記者列了一個不完全低價藥清單, 包括維C銀翹片、黃連素、感冒通、速效傷風膠囊以及諾氟沙星、氧氟沙星類低價消炎藥等,

這些藥的市場價幾乎都超不過10元。 當記者問道, 醫生不願意開這些藥是否是因為利潤太低?這位工作人員回答“有這個可能。 ”

低價藥消失

質疑二:藥企不願產?

藥企不願生產低價藥被認為是低價藥被“退市”的另一個原因。 綜合媒體和網路上的各種報導, 記者歸納, 所謂藥企不願生產大概基於兩方面的壓力, 一是來自醫院。 有報導指出, 根據國家規定, 醫院可在購進藥價之上最高加價15%賣給患者, 由於一些廉價藥利潤低, 因而醫院會考慮進價格更高的藥品, 從而獲得更大的絕對利潤。 這也就造成廉價藥被生產出來後沒有市場。

另一方面的壓力則來自于同行的惡性競爭。

一些中小藥企往往在招標過程中過分壓低藥價, 甚至以犧牲藥品品質為代價, 報出遠低於藥品成本的價格, 導致大型主流藥企退出競爭, 無法將其生產的一些低價基本用藥推向市場。 而中小藥企一旦競標成功後, 又無法保量供應, 往往只生產一段時間, 就不再供應該種低價藥, 最終的結果就是低價藥短缺。

從事醫藥代理的王先生告訴記者, 就他瞭解, 競標過程中的惡性競爭確實存在。 “但醫院進什麼藥並不是一兩個人說了算, 想進貴的就進貴的, 醫院一般都有藥事管理委員會, 委員會以投票的方式決定進什麼藥, 前提是要根據醫院對藥品的需要, 這其中既有便宜的, 也有貴的。 ”王先生補充說,

有些醫院不進某些低價藥, 是因為這些藥的副作用比治療作用更大, 已經被市場淘汰掉了。 從藥企方面來說, 也會追求利潤最大化, 像一些便宜的、利潤低的藥, 有些藥企就不生產了。

低價藥消失

質疑三:藥店不願賣?

針對很多人反映在藥店難以買到低價藥的現象, 記者也前往藥店, 以買感冒藥為由進行了調查。 記者主要詢問的感冒藥分別是維C銀翹片、感冒通和速效傷風膠囊, 這三種感冒藥的售價都在幾塊錢左右, 屬於廉價感冒藥。

在崇文門一家大型連鎖藥店裡, 記者表示想要買感冒藥, 店員一邊詢問記者有什麼症狀, 一邊從櫃檯裡拿出一盒藥, 並介紹“這種感冒藥效果比較好”。 記者看到, 店員推薦的這種藥售價在18元左右。

當記者詢問是否有維C銀翹片、感冒通和速效傷風膠囊時, 店員表示這些藥都有, 並指向靠近裡面一點的櫃檯說:“感冒通就在那邊。 維C銀翹也有, 2塊錢一袋。 ”隨後, 店員拿出一盒氨咖黃敏膠囊, 對記者說:“這就是原來的速效傷風膠囊。 ”在另一家大型連鎖藥店, 記者調查的結果是感冒通、維C銀翹片都有售, 但沒有速效傷風膠囊。

對於一些報導中提到的店員會把低價藥藏在貨架不起眼的位置, 記者在這家藥店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 低價藥大多被放在了背向入口的貨架上, 且是靠近中下層的位置, 但如果仔細找的話, 也很容易找到。 在貨架上, 記者還看到了乳酶生、人丹等超級便宜的老藥。 而在一家不知名的小藥店, 記者被告知只有維C銀翹片,感冒通和速效傷風膠囊都沒有。

走訪一圈下來,記者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所謂“在藥店難以買到低價藥”的說法過於絕對,在一些藥店裡的確存在某些低價藥短缺的現象,但是通過調查,記者也發現,即便是在大型三甲醫院裡,我們印象中的那些低價小藥也會有短缺。在這方面,公立醫院其實可以和藥店形成互補,醫院裡沒有的藥,可以到藥店裡去找找。藥店裡沒有的則可以去醫院“碰碰運氣”,但這只限於一些大型連鎖藥店,小藥店由於運營成本等問題,通常不會進太多低價藥。此外,如果去藥店購買某種低價藥,最好還是詢問店員,因為他們不會主動推薦幾元錢的藥,當然,如果店裡有,店員一般也不會裝作沒有。

低價藥短缺存在,但不普遍

一方面是百姓普遍反映藥價虛高,低價藥難覓,另一方面,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購買低價藥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輿論和現實的“兩極分化”?帶著這個疑問,記者採訪了中國價格協會副秘書長趙振東。

中國價格協會曾在2007年做過一次全國範圍內的廉價短缺藥品價格調查,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進行過的最大規模的一次短缺藥品價格調查。趙副秘書長告訴記者,之所以進行這次調查是受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的委託。“此前,藥價虛高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為此,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降低藥價,然而,隨著藥品降價和價格調整,2005年到2006年,新聞媒體、人大代表陸陸續續都在反映市場上有些廉價藥不見了。為了弄清究竟有多少種藥品短缺,什麼藥短缺以及短缺是否是由於降價導致的等問題,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委託我們做了這次調查,希望給大眾一個較為公正、客觀的回答。”

這次調查從2007年2月開始至10月左右結束,歷時近大半年時間。匯總出短缺藥品共計284種。之後,調查小組深入全國最大的兩個藥品集散中心——湖北九洲通醫藥有限公司和安徽太和藥品市場對這284種藥的經銷情況逐一核對,發現真正短缺的藥只有20種左右,其中廉價藥僅有3種。這個數字和人們對低價藥短缺的普遍感受相差懸殊。

“有些藥醫院沒有,並不等於這藥沒生產,在市場上沒有流通。”趙副秘書長說。他解釋,一些藥是因為疾病變化和科技進步自然被淘汰掉了。一些藥是由於某一地區發病率少因而沒有被列入該地區的常備藥。趙副秘書長總結道,造成藥品短缺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從藥品本身來說,生產技術水準限制、毒副作用大以及生產工藝特殊都會造成藥品短缺。從社會因素來說,降價的確是導致某些藥品消失的原因之一,但並不是主要原因。在藥品生產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政府對藥品價格調整滯後,對一些附加值相對較低的藥品,企業無法消化增加的生產成本是造成廉價藥品短缺的因素之一。這份調查報告中也指出,“以藥養醫”體制、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不完善、藥品儲備制度不完善等都是造成廉價藥短缺的重要因素。

哪兒的藥最便宜

社區醫院 低價藥大本營

社區醫院的藥價比三甲醫院便宜,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和三甲醫院不同,社區醫院的藥品不允許加成,藥品的進價是多少,賣到患者手裡就是多少錢,而社區醫院的運營主要靠政府的財政補助。

記者在東城區一家社區醫院的藥品價格目錄中看到,低於10元的基本用藥所占比例不小。記者統計了一下,在零差率125種中藥當中,低於10元的藥共有54種,占到43%左右。零差率西藥中,低於10元的藥所占比例則超過了一半。在非零差率中藥和西藥中,10元以下的藥分別占到4成和8成。不難看出,社區醫院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低價藥的大本營。

該社區醫院的郭醫生告訴記者,從藥價來講,社區醫院的藥價比社會上相對要便宜得多。“像牛黃清心,我們這裡是22.99元,市場價是28元,差5塊多錢。”社區醫院看感冒會比三甲醫院便宜嗎?郭醫生說,如果輸液的話可能會貴一點,不輸液的話三四十元就差不多了。“一盒羚羊清肺十幾塊,兩盒就是二十幾塊錢,加上感冒沖劑20多塊錢,加起來也就三四十塊錢。”

對於外界詬病的社區醫院雖然藥價便宜,但藥不全的問題,郭醫生表示,有些廉價藥並不是他們不進,而是進不來。“我們從9月份就跟生產廠家要甘草片,要了兩個月就是沒有。這其中是什麼原因,我不清楚。”

建議:社區醫院的藥一般都是老百姓常吃的、治病的、能滿足基本醫療的。對於需要常年吃藥、經常需要拿藥,對自己的用藥禁忌等比較瞭解的慢性病患者,去社區醫院應作為開藥的首選。

三甲醫院 種類相對較少

三甲醫院其實也有低價藥,但和社區醫院相比,三甲醫院低價藥的種類相對比較少。記者調查發現,像黃連素、去痛片、紅黴素腸溶片、牛黃解毒片等基本用藥還是有的,且價格大多在5元以內。但三甲醫院有低價藥是一回事,醫生給不給開則是另外一回事。依照經驗來看,醫生開低價藥的時候並不多,即使開了低價藥,也會和其他相對價格高的藥搭配著來。當然,醫生們也有他們的理由,比如人們濫用抗生素,導致從前的一些抗生素藥品在現在強大的細菌、病毒面前無能為力,所以只能開藥力更強的新型藥。

建議:對於尚處於治療期和恢復期的患者,最好還是在醫院拿藥。醫生開藥時,患者可跟醫生說明自己的經濟情況,需要開具醫保範圍內的藥還是價格便宜些的藥,便於醫生選擇。

藥店 醫保藥店和非醫保藥店價格差異大

藥店分醫保藥店和非醫保藥店,醫保藥店可以在國家藥品“最高零售價”下售賣,所以在醫保藥店,有些藥會比社區醫院貴得多。比如哈藥六廠生產的三精雙黃連口服液,在醫保藥店賣14元,而社區醫院才賣6.61元,相差近一倍多。由於在醫保藥店買藥患者可以報銷,因此即便醫保藥店拉高藥價,藥店也不愁沒人買。

非醫保藥店常被冠以“平價”之名,但這類藥店的藥售價有些比醫保藥店、社區醫院要低,有些則比醫保藥店貴。我國藥品銷售管道仍然是按照從藥廠到代理商,再經過幾級經銷商,最後才到藥店。在這種傳統管道裡,藥店進的貨經過了一道道中間環節,藥價早就被層層抬高,零售價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但一些規模較大的非醫保藥店的藥品採購模式和物流模式都比較省錢,而且利潤加成很低,有的甚至不賺錢,主要靠薄利多銷來獲取利潤。

建議:非醫保人群買藥的時候最好還是儘量不要選擇醫保藥店,尤其是長期吃藥的慢性病患者,長期在醫保藥店買“高價藥”會成為一個很大的經濟負擔。非醫保藥店什麼時候用得上?那就是突發小病的時候,比如頭疼腦熱、肚子痛等,可以就近到非醫保藥店買藥。選擇非醫保藥店最好也看它是不是連鎖的,因為通常連鎖藥店價格相對會便宜一些。

網上藥店 低藥價被運費拉高

網上藥店主打的就是便宜。這是因為網上藥店可以省去店面租金、人工等費用,有人統計過,即便網上藥店給出10%的優惠,盈利空間依然很大。目前,國內幾個規模較大的網上藥店包括金象大藥房的網上藥店、開心人網、健客網以及藥房網。除了價格優勢,網上藥店其實還有醫院和藥店都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便捷。需要什麼藥,只要在網上藥店的搜索欄裡輸入藥名,就會提供不同廠家生產的同一類藥品,這樣更便於消費者貨比三家。此外,網上藥店的藥品種類也相對比較全,這也是它的一個優勢。

然而,國內的網上藥店現在卻並沒得到太多人的認可,其中一個原因是在網上藥店買藥要支付運費,雖然同一種藥在網上藥店要比醫院或藥店便宜幾塊錢,但是如果加上運費,價格就被拉高,讓消費者覺得得不償失。網上藥店另一個劣勢是一些處方藥是無法直接從網上訂購的。此外,無法與醫保銜接也是網上藥店遲遲發展不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網上購藥沒法醫保報銷,即便這裡的藥便宜,但長期用下來,患者恐怕吃不消。當然,也不排除存在一些網上黑藥店,造成消費者對網上購藥的不信任感。

建議:工作忙的白領一族或者如果藥不是急用,可以選擇網上藥店。不過,現在的網上藥店魚目混珠,儘量去一些比較知名或有連鎖實體店的網上藥店購藥。這裡提醒您一句,網上藥店也有資格認證,具備“互聯網藥品資訊服務資格證書”和“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的網上藥店才有資質向個人出售非處方藥。

記者被告知只有維C銀翹片,感冒通和速效傷風膠囊都沒有。

走訪一圈下來,記者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所謂“在藥店難以買到低價藥”的說法過於絕對,在一些藥店裡的確存在某些低價藥短缺的現象,但是通過調查,記者也發現,即便是在大型三甲醫院裡,我們印象中的那些低價小藥也會有短缺。在這方面,公立醫院其實可以和藥店形成互補,醫院裡沒有的藥,可以到藥店裡去找找。藥店裡沒有的則可以去醫院“碰碰運氣”,但這只限於一些大型連鎖藥店,小藥店由於運營成本等問題,通常不會進太多低價藥。此外,如果去藥店購買某種低價藥,最好還是詢問店員,因為他們不會主動推薦幾元錢的藥,當然,如果店裡有,店員一般也不會裝作沒有。

低價藥短缺存在,但不普遍

一方面是百姓普遍反映藥價虛高,低價藥難覓,另一方面,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購買低價藥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輿論和現實的“兩極分化”?帶著這個疑問,記者採訪了中國價格協會副秘書長趙振東。

中國價格協會曾在2007年做過一次全國範圍內的廉價短缺藥品價格調查,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進行過的最大規模的一次短缺藥品價格調查。趙副秘書長告訴記者,之所以進行這次調查是受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的委託。“此前,藥價虛高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為此,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降低藥價,然而,隨著藥品降價和價格調整,2005年到2006年,新聞媒體、人大代表陸陸續續都在反映市場上有些廉價藥不見了。為了弄清究竟有多少種藥品短缺,什麼藥短缺以及短缺是否是由於降價導致的等問題,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委託我們做了這次調查,希望給大眾一個較為公正、客觀的回答。”

這次調查從2007年2月開始至10月左右結束,歷時近大半年時間。匯總出短缺藥品共計284種。之後,調查小組深入全國最大的兩個藥品集散中心——湖北九洲通醫藥有限公司和安徽太和藥品市場對這284種藥的經銷情況逐一核對,發現真正短缺的藥只有20種左右,其中廉價藥僅有3種。這個數字和人們對低價藥短缺的普遍感受相差懸殊。

“有些藥醫院沒有,並不等於這藥沒生產,在市場上沒有流通。”趙副秘書長說。他解釋,一些藥是因為疾病變化和科技進步自然被淘汰掉了。一些藥是由於某一地區發病率少因而沒有被列入該地區的常備藥。趙副秘書長總結道,造成藥品短缺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從藥品本身來說,生產技術水準限制、毒副作用大以及生產工藝特殊都會造成藥品短缺。從社會因素來說,降價的確是導致某些藥品消失的原因之一,但並不是主要原因。在藥品生產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政府對藥品價格調整滯後,對一些附加值相對較低的藥品,企業無法消化增加的生產成本是造成廉價藥品短缺的因素之一。這份調查報告中也指出,“以藥養醫”體制、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不完善、藥品儲備制度不完善等都是造成廉價藥短缺的重要因素。

哪兒的藥最便宜

社區醫院 低價藥大本營

社區醫院的藥價比三甲醫院便宜,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和三甲醫院不同,社區醫院的藥品不允許加成,藥品的進價是多少,賣到患者手裡就是多少錢,而社區醫院的運營主要靠政府的財政補助。

記者在東城區一家社區醫院的藥品價格目錄中看到,低於10元的基本用藥所占比例不小。記者統計了一下,在零差率125種中藥當中,低於10元的藥共有54種,占到43%左右。零差率西藥中,低於10元的藥所占比例則超過了一半。在非零差率中藥和西藥中,10元以下的藥分別占到4成和8成。不難看出,社區醫院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低價藥的大本營。

該社區醫院的郭醫生告訴記者,從藥價來講,社區醫院的藥價比社會上相對要便宜得多。“像牛黃清心,我們這裡是22.99元,市場價是28元,差5塊多錢。”社區醫院看感冒會比三甲醫院便宜嗎?郭醫生說,如果輸液的話可能會貴一點,不輸液的話三四十元就差不多了。“一盒羚羊清肺十幾塊,兩盒就是二十幾塊錢,加上感冒沖劑20多塊錢,加起來也就三四十塊錢。”

對於外界詬病的社區醫院雖然藥價便宜,但藥不全的問題,郭醫生表示,有些廉價藥並不是他們不進,而是進不來。“我們從9月份就跟生產廠家要甘草片,要了兩個月就是沒有。這其中是什麼原因,我不清楚。”

建議:社區醫院的藥一般都是老百姓常吃的、治病的、能滿足基本醫療的。對於需要常年吃藥、經常需要拿藥,對自己的用藥禁忌等比較瞭解的慢性病患者,去社區醫院應作為開藥的首選。

三甲醫院 種類相對較少

三甲醫院其實也有低價藥,但和社區醫院相比,三甲醫院低價藥的種類相對比較少。記者調查發現,像黃連素、去痛片、紅黴素腸溶片、牛黃解毒片等基本用藥還是有的,且價格大多在5元以內。但三甲醫院有低價藥是一回事,醫生給不給開則是另外一回事。依照經驗來看,醫生開低價藥的時候並不多,即使開了低價藥,也會和其他相對價格高的藥搭配著來。當然,醫生們也有他們的理由,比如人們濫用抗生素,導致從前的一些抗生素藥品在現在強大的細菌、病毒面前無能為力,所以只能開藥力更強的新型藥。

建議:對於尚處於治療期和恢復期的患者,最好還是在醫院拿藥。醫生開藥時,患者可跟醫生說明自己的經濟情況,需要開具醫保範圍內的藥還是價格便宜些的藥,便於醫生選擇。

藥店 醫保藥店和非醫保藥店價格差異大

藥店分醫保藥店和非醫保藥店,醫保藥店可以在國家藥品“最高零售價”下售賣,所以在醫保藥店,有些藥會比社區醫院貴得多。比如哈藥六廠生產的三精雙黃連口服液,在醫保藥店賣14元,而社區醫院才賣6.61元,相差近一倍多。由於在醫保藥店買藥患者可以報銷,因此即便醫保藥店拉高藥價,藥店也不愁沒人買。

非醫保藥店常被冠以“平價”之名,但這類藥店的藥售價有些比醫保藥店、社區醫院要低,有些則比醫保藥店貴。我國藥品銷售管道仍然是按照從藥廠到代理商,再經過幾級經銷商,最後才到藥店。在這種傳統管道裡,藥店進的貨經過了一道道中間環節,藥價早就被層層抬高,零售價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但一些規模較大的非醫保藥店的藥品採購模式和物流模式都比較省錢,而且利潤加成很低,有的甚至不賺錢,主要靠薄利多銷來獲取利潤。

建議:非醫保人群買藥的時候最好還是儘量不要選擇醫保藥店,尤其是長期吃藥的慢性病患者,長期在醫保藥店買“高價藥”會成為一個很大的經濟負擔。非醫保藥店什麼時候用得上?那就是突發小病的時候,比如頭疼腦熱、肚子痛等,可以就近到非醫保藥店買藥。選擇非醫保藥店最好也看它是不是連鎖的,因為通常連鎖藥店價格相對會便宜一些。

網上藥店 低藥價被運費拉高

網上藥店主打的就是便宜。這是因為網上藥店可以省去店面租金、人工等費用,有人統計過,即便網上藥店給出10%的優惠,盈利空間依然很大。目前,國內幾個規模較大的網上藥店包括金象大藥房的網上藥店、開心人網、健客網以及藥房網。除了價格優勢,網上藥店其實還有醫院和藥店都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便捷。需要什麼藥,只要在網上藥店的搜索欄裡輸入藥名,就會提供不同廠家生產的同一類藥品,這樣更便於消費者貨比三家。此外,網上藥店的藥品種類也相對比較全,這也是它的一個優勢。

然而,國內的網上藥店現在卻並沒得到太多人的認可,其中一個原因是在網上藥店買藥要支付運費,雖然同一種藥在網上藥店要比醫院或藥店便宜幾塊錢,但是如果加上運費,價格就被拉高,讓消費者覺得得不償失。網上藥店另一個劣勢是一些處方藥是無法直接從網上訂購的。此外,無法與醫保銜接也是網上藥店遲遲發展不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網上購藥沒法醫保報銷,即便這裡的藥便宜,但長期用下來,患者恐怕吃不消。當然,也不排除存在一些網上黑藥店,造成消費者對網上購藥的不信任感。

建議:工作忙的白領一族或者如果藥不是急用,可以選擇網上藥店。不過,現在的網上藥店魚目混珠,儘量去一些比較知名或有連鎖實體店的網上藥店購藥。這裡提醒您一句,網上藥店也有資格認證,具備“互聯網藥品資訊服務資格證書”和“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的網上藥店才有資質向個人出售非處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