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小兒哮喘該怎么辦
哮喘發作期用藥
艾油丸
能直接松弛支氣管平滑肌, 還有抗過敏、止咳、祛痰作用, 對心臟無興奮作用。 用法:口服1粒, 一日3次, 小兒減半。 副作用有口干、惡心、頭昏, 一般不需處理, 可自行消失。
椒目制劑
具有祛痰平喘作用。 椒目油丸每粒0.2克, 兒童每次3粒, 一日3次。 個別患者服藥后有頭昏、惡心、口干, 但反應輕, 不影響繼續用藥。
金葉青蘭
有較好的支氣管解痙作用, 且可鎮咳、祛痰。 用法:2毫升肌注, 一日1次。 副作用有口干, 注射部位有癢痛感, 宜作深部肌肉注射。
七葉蓮
有平喘作用, 用藥10~15分鐘起效, 維持3~6小時。 用法:2毫升(每毫升含生藥1克)肌注,
哮喘緩解期治療
黃芪
黃芪注射液1毫升分別注射雙側足三里穴, 隔日一次, 每療程5次。 10天后再行一療程, 一般2~3療程。
紫河車蛤蚧丸
將紫河車粉60克、蛤蚧粉45克, 制成蜜丸, 每次服5克, 6歲以下小兒減半, 一日2次。
冬蟲夏草
將冬蟲夏草研粉, 每次服1克, 一日2次。
喘可治
主要由巴戟天及仙靈脾組成。 用法:第一月2毫升肌注, 隔日一次, 第二、三月改為每周2次, 三月為一療程。 有陰虛內熱者慎用。
針灸及其他療法
針灸
可改善肺功能并即刻緩解支氣管痙攣, 降低氣道阻力, 調節和增強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從而減少哮喘發作。
體針
主穴取肺俞、定喘(雙側)。 實喘加尺澤、合谷(雙側);虛喘加膏盲、足三里(雙側)。 發作期每日1次,
頭針
取額旁一線, 定位于額中線外兩旁, 直對目內眥, 發際上下各0.5寸, 即自眉沖穴沿經向下, 針1寸。 屬足太陽膀胱經, 有止喘作用, 用于哮喘發作期。
耳 針
取腎上腺、氣管、平喘、皮質下、交感穴, 每次選2穴, 用強刺激, 留針20分鐘, 一日1次。 或用王不留行籽壓貼穴, 3日后換對側耳穴, 7次為一療程。
梅花針
因適用于小兒, 又稱小兒針。 發作時取胸、腰部及前肋間為主, 用梅花針彈刺、叩打, 一日2次, 采用重刺激手法。 緩解期肺脾虛者取胸腰及上腹部;有腎虛者取脊柱兩側, 前后肋間, 用中等刺激手法, 每7次為一療程, 以后改隔日1次。
艾 灸
常選用大椎、肺俞、腎俞、膻中。 每穴每次灸2~5壯, 每周1次, 3~5周為一療程。 用于支氣管緩解期。
敷貼療法
敷貼是我國醫學傳統方法之一, 方法簡便, 療效可靠。 常用方法有炙白芥子、元胡各20克, 甘遂、細辛各12克, 研成細末, 姜汁調成膏狀, 此為每人一年用量。 將1/3藥量分鋪在6塊直徑為5厘米的紗布上, 貼于背部雙側肺俞、心俞、膈俞, 然后用橡皮膏固定, 于初伏、二伏、三伏天各一次, 貼4~6小時, 連續3年。
激光穴位照射
應用氦-氖激光照射天突、定喘及肺俞。 固定照2~3個穴位或分組照射, 每穴照6~8分鐘, 每日1次, 連續10次為一療程。 對病程長者休息一周后再照一療程。
穴位注射
又名水針療法。 可提高細胞免疫, 改善肺微循環。 常用當歸注射液、喘可治、復方丹參、黃芪注射液等。 注射足三里、天府、定喘等穴, 每穴1毫升, 隔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
超聲氣霧
炙麻黃4.5克, 蟬脫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