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蝟心肝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Wèi Xīn Gān

【英文名】Hedgehog heart or Hedgehog liver

【來源】

藥材基源:為刺蝟科動物刺蝟、達烏爾蝟或大耳蝟的心臟和肝臟。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2.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3.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

採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捉, 捕殺後, 剖腹, 取出心臟和肝臟,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1.刺蝟, 體形肥短, 體長16-27cm, 體重400-900g。 頭守而吻尖、眼小, 耳短, 其長度不超過周圍的刺長。 體背面及兩側密生尖刺, 刺粗而硬, 四肢短小, 爪較發達, 尾短。 刺蝟臉部色較深為褐色。 全身的尖刺顏色變異較大, 大致可分為:一為純白色, 為數較少。 一為基部白色或土黃色, 中間棕色或黑褐色, 尖端又為白色, 因而整個體背呈土棕色。

腹面及四肢有細而硬的白毛。 四足淺褐色, 尾上也覆有白毛。

2.達烏爾刺蝟體形較刺蝟小, 體長17.5-25cm。 耳較長, 超過其周圍尖刺之長。 刺短而細, 棕褐色與白色相間, 無純白色尖刺。 體背為淺棕褐色, 體側及腹面長有粗硬的汙白色毛。

3.大耳蝟, 體形較小, 體長17-23cm。 吻部甚尖, 耳大, 耳長為37-50mm, 耳尖鈍圓, 顯然超過其周圍的尖刺。 軀體背面覆有硬刺構成的甲胄, 由頭部耳後方開始, 往後一直伸展到尾基部之前。 體背部的尖刺為暗褐色與白色相間, 也有少數全白色的刺。 尾極短為棕褐色。 為荒漠、半荒漠地帶典型的種類。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棲息于山地森林、平地草原、開墾地及荒地、灌木或草叢等各種類型的環境中但以平原丘陵、灌木叢中為多。

2.棲息於乾旱地區草原地帶的低窪地及半荒漠地區的灌叢中。

3.棲息于農田、莊園, 礫石荒漠也能見到。

資源分佈:1.廣泛分佈于東北及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2.分佈于東北及山西、陝西、寧夏等地。

3.分佈于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新疆等地。

【化學成份】刺蝟心臟1g含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0.59μg, 又含少量腎上腺素(adrenaline), 微量的4-(2-氨基乙基)-焦兒茶酚[4-(-2aminoethyl)-pyrocatechol];活動與冬眠時, 心臟中的總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含率無差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解毒療瘡。 主瘰鬁;惡瘡;諸瘺

【用法用量】內服:燒灰酒送下, 3g。

【附方】治蟻瘺: 蝟肝一具(炙令幹), 蝟心一具(薄切, 炙幹), 蝟皮一枚(炙令黃色)。 上藥搗細羅為散。 每日以溫水調下一錢, 晚後再服。 (《聖惠方》)

【各家論述】《綱目》:主治蟻瘺、蜂瘺、瘰鬁惡瘡,

燒灰酒服一錢。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