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中醫解惑何為“發物”

喝過中藥的人都知道“發物”這個詞。 “發物”一詞, 在民間流傳甚廣, 自古以來中醫也十分重視發物與疾病的關係。 發物大致可定義為認為發物是指攝食後能引起舊疾復發、新病增重的某些食物。 那麼, 中醫常忌諱的發物到底有哪些呢?

名醫秦伯未在《中醫對於病員的膳食問題》中說過:“凡能引起口幹、目赤、牙齒腫脹、大便秘結等的薺菜、韭菜、香菇、金花菜等, 都有發熱可能, 俗稱發物。 ”忌口主要就是忌發物。

但是, 查閱一般中醫書籍中卻未見“發物”一詞及其論述, 只在有關食療的本草中找到一些“發物”的介紹。 如:油菜苔, 魏晉時《名醫別錄》說:“春月食之能發膝痼疾”;唐代《食療本草》說:“先患腰腳者, 不可多食, 食之加劇。 又損陽氣, 發瘡及口齒病”。

芥菜, 唐代《食療本草》說:“生食發丹石, 不可多食”。 諸竹筍, 唐代《本草拾遺》說:“諸筍皆發冷血及氣。 ”蕺菜(魚腥草), 魏晉時《名醫別錄》說:“多食,

令人氣喘。 ” 茄子, 宋代《開寶本草》說:“凡久冷人不可多食, 損人動氣, 發瘡及痼疾。 ”紫菜, 唐代《本草拾遺》說:“多食令人腹痛發氣, 吐白沫。 ”鱧魚, 宋代《本草衍義》說:“能發痼疾。 ”草魚, 元代《延壽書》說:“能發諸瘡。 ”蝦, 明代《食鑒本草》說:“動風熱, 有病人勿食。 ”

現在看來, 我國民間流傳的發物, 與醫學所說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頗為相似。 此類食物有:牛奶、雞蛋、羊肉、狗肉;魚、蝦、蟹、蛤、蚌、烏賊、魷魚;蔥、蒜、韭菜、芥菜、香菜(胡荽)、芹菜;辣椒、胡椒、芥末、薑、酒;豆類、生花生、栗子、李子、番茄、黃瓜, 等等。 它們分別是一些富含蛋白質, 或有腥氣的食物;動物性水產品, 尤其是海產品;有特殊氣味, 屬於傳統葷腥類菜品;辛辣、刺激的調味性食物;大豆等種子類食物和某些水果、生吃的蔬菜。

這些食物與民間所指“發物”基本相符。 此外, 很少食用的外地或外國進口的食物, 以及轉基因食物如大豆、番茄也可能引發疾病。

“發物”所引起的疾病, 基本上或大多數與食物過敏症(食源性變態反應性疾病)有關。 它是個體食入某一種食物後, 由機體免疫機制調節所引發的不良反應。 其表現是多樣的, 也因人而異, 不一定全部具備所有的過敏症狀。 最常見的過敏表現為唇舌麻脹、噁心、嘔吐、腹痛、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症狀;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濕疹、瘙癢症、過敏性紫癜等皮膚症狀;偏頭痛、全頭痛、支氣管哮喘等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症狀。

#p#副標題#e#

雖然“發物”之說並無確切的概念, 但是過敏卻能為人所理解, 也得到醫學共識。

所以, 不妨把“發物”簡單理解為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因此, 若要避免“發物”作祟, 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對某種食物過敏、患有食物過敏症的人即應忌食或慎食該種食物。

當明確致敏食物時, 即停止食用該種食物。 經過一段時間, 如3~4周後再試食;若不再出現過敏症狀, 可繼續食用該食物。

生食容易致敏的瓜果等食物, 可以改成熟食(煮熟、蒸熟, 或炒食等)。

對牛奶、肉類過敏者, 可先用相應的酶(如糜蛋白酶、乳糖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對食物進行處理, 再食用。 對牛奶過敏者可改食羊奶、馬奶, 或用煉乳、奶粉代替。 奶類都過敏者, 則可改用豆奶、豆漿。

某些營養價值高而又需要經常吃的食物, 可少量食之, 如無症狀發生, 可逐日增加食量,

以不引起過敏為度。 如此經過數周或數月, 有些人可以達到正常人的食用量。

不過, 需要注意的是, 機體對某些食物不耐受雖與食物過敏不同, 但與“發物”有一定聯繫。 如當人體小腸黏膜乳糖酶缺乏時, 食入奶及其乳製品中的乳糖便不能在小腸中被分解和吸收, 因此產生腹痛、腹瀉、腹脹、產氣增多等症狀;因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引起蠶豆不耐受等。

中醫所說的“發物”與某些西醫所說的食物過敏很難區分的。 至於食物因污染有病菌、寄生蟲、有毒有害物質等而產生的食源性疾病, 均不屬“發物”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