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有風險食療需謹慎
□熱點關注
藥膳有風險食療需謹慎
掉頭發要吃何首烏, 腎虛補枸杞, 濕氣重拔罐, 怕上火喝涼茶……老百姓的養生食譜上, 總有各種各樣的中藥材。 電視臺熱播的養生節目、網路社交媒體瘋轉的養生秘訣, 被很多人奉為“金科玉律”。 人們習以為常的“藥食同源”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朝陽醫院藥事部主管藥師張征表示, 中藥也並非完全“無毒副作用”, 藥食同源有療效也有風險, 必須科學認識。 京華時報記者錢宇陽
食療藥膳流行民間
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提供營養, 還能療疾祛病。 從悠久的中華中醫文化講,
不過迷信和濫用“食療藥膳”, 害人不淺。 當下很多養生節目、微信養生內容製作粗糙, 內容把關不嚴, 把本屬於嚴謹性的“藥食同源”, 引導成百姓輕而易舉就可在家享用的“便利品”。 張征分析, 老百姓從節目、微信圈分享來的健康“養生經”,
2015年, 浙江東陽一男子連續一個月每天服用何首烏導致肝功能嚴重受損。 同年9月8日, 雲南省賓川縣一村民邀請親朋食用草烏燉豬腳, 導致27人出現中毒症狀。 其中6人搶救無效死亡。
此外, 迷信“食療藥膳”還導致不少偽科學的產生。
藥食同源也有風險
張征表示, “藥食同源”實踐存在兩個風險:第一, “藥食同源”的中藥材, 早期被當作藥使用。 人們發現這些藥材比較安全, 逐漸當作食品。 但“天天吃頓頓吃,
因此要想讓藥膳、食療真正發揮實效, 盡可能規避藥膳、食療的內在風險, 張征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大方面著手進行。
首先, 作為食療主體的老百姓要自覺主動地走出藥材濫用的誤區, 提高自身健康素養。 要明辨藥物食品, 理清藥物配伍, 配合醫生指導, 切忌盲目進補, 是藥三分毒, 藥膳也不是越多越好。
其次, 老百姓健康依賴“養生經”, 更多反映出來的是健康和養生醫學在他們心中的匱乏和健康素養的程度不高。 國家衛計委最近的一項統計表明, 目前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準僅為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