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治療咳吐膿血?
肺癰常見於西醫的肺膿腫、化膿性肺炎、支氣管擴張合併感染等。 中醫內科如何診治咳吐膿血?
分證論治
1、初期
症狀:發熱微惡寒, 咳嗽, 咯粘液痰或粘液膿性痰, 痰量由少漸多, 胸痛, 咳時尤甚, 呼吸不利, 口幹鼻燥, 舌苔薄黃或薄白, 脈浮數而滑。
治法:清熱散邪。
中醫方藥:銀翹散。
方中用銀花、連翹、蘆根、竹葉辛涼宜泄, 清熱解毒;配荊芥、薄荷、豆豉助銀花、連翹以辛散表邪, 透熱外出;桔梗、甘草、牛蒡子輕宣肺氣。
若內熱轉甚, 身熱, 惡寒不顯, 咯痰黃稠, 口揭者, 酌加石膏、黃芩、魚腥草以清肺泄熱。 痰熱蘊肺, 咳甚痰多, 配杏仁、浙貝母、桑白皮、冬瓜仁、枇杷葉肅肺化痰。
2、成癰期
症狀:身熱轉甚, 時時振寒, 繼則壯熱不寒, 汗出煩躁, 咳嗽氣急, 胸滿作痛, 轉側不利, 咳吐濁痰, 呈現黃綠色, 自覺喉間有腥味, 口乾咽燥, 舌苔黃膩, 脈滑數。
治法:清肺化瘀消癰。
方藥:千金葦莖湯合如金解毒散。
千金葦莖湯中, 葦莖清解肺熱;苡仁、冬瓜仁化濁祛痰;桃仁活血化瘀, 全方共奏化痰泄熱, 通瘀散結消癰之功。 如金解毒散中, 黃芩、黃連、山梔、黃柏降火解毒;甘草、桔梗解毒祛痰, 宜肺散結以消癰。 兩方合用則具清熱解毒, 化濁祛痰, 活血散瘀, 解痰、瘀、熱毒之壅滯, 以散結消癰。
另可酌加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魚腥草、敗醬草等以加強清熱解毒。
3、潰膿期
症狀:突然咯吐大量血痰, 或痰如米粥, 腥臭異常, 有時咯血, 胸中煩滿而痛, 甚則氣喘不能平臥, 仍身熱面赤, 煩渴喜飲, 舌質紅, 苔黃膩, 脈滑數或數實。
治法:排膿解毒。
方藥:加味桔梗湯。
方中桔梗宣肺祛痰, 排膿散結, 為本方排膿之主藥, 用量宜大;薏苡仁、貝母、橘紅化痰散結排膿;銀花、甘草清熱解毒;葶藶子瀉肺除壅;白及涼血止血。 另可加黃芩、魚腥草、野蕎麥根、敗醬草、蒲公英等清肺解毒排膿。
咯血酌加丹皮、山梔、蒲黃、藕節、三七等涼血化瘀止血。 癰膿排泄不暢, 膿液量少難出, 配山甲片、皂角刺以潰癰排膿, 但咯血者禁用。 氣虛無力排膿者, 加生黃芪益氣托裡排膿。 津傷明顯, 口乾舌燥者, 可加玄參、麥冬、花粉以養陰生津。
4、恢復期
症狀:身熱漸退, 咳嗽減輕, 咯吐膿血漸少, 臭味亦減, 痰液轉為清稀, 或見胸脅隱痛, 難以久臥, 氣短乏力, 自汗, 盜汗, 低熱, 午後潮熱, 心煩, 口乾咽燥, 面色不華, 形瘦神疲, 舌質紅或淡紅, 苔薄, 脈細或細數無力。
治法:益氣養陰清肺。
方藥:沙參清肺湯合竹葉石膏湯。
方中黃芪、太子參、粳米、北沙參、麥冬等益氣養陰;石膏清肺泄熱;桔梗、薏苡仁、冬瓜仁、半夏等排膿祛痰消癰;白及、合歡皮止血祛腐生肌。
若邪戀正虛, 咳嗽, 咯吐膿血痰日久不淨, 或痰液一度清稀而複轉臭濁, 病情時輕時重, 反復遷延不愈, 當扶正祛邪, 益氣養陰, 排膿解毒, 酌加魚腥草、敗醬草、野蕎麥根等清熱解毒消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