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腳腕是哪個部位

人的身體是有很多的關節結構組合而成的, 而這些關節結構重要的作用是骨骼關節之間, 不過還需要注意關節與關節之間也容易生病, 還有可能會遇到許多嚴重問題, 當人們出現腳腕疼痛的時候, 我們需要先找找原因和疼痛引發的點在什么地方?所以大家就開始找尋腳腕在什么樣的部位。

方法/步驟1:

踝關節由組成小腿骨骼的脛骨、腓骨遠端與距骨構成, 又名距骨小腿關節, 是人體的重要承重關節, 在行走、跑動、跳躍時具有穩定人體平衡的重要作用。 其主要結構性功能是背屈和跖屈, 即勾腳和伸腳。 足尖向上, 足與小腿間的角度小于90°為背屈, 反之, 足尖向下, 足與小腿間的角度大于直角為跖屈。 使踝關節背屈的肌肉主要有脛骨前肌、伸趾長肌、伸拇長肌和第三腓骨肌, 使踝關節跖屈的主要肌肉有腓腸肌、比目魚肌, 其次是脛骨后肌、屈拇長肌、腓骨長肌。

在跖屈時, 足可做一定范圍的側方運動, 即轉動腳踝。

方法/步驟2:

脛骨下端與腳部結合處的骨骼點向內和向下突出的部分分別為內踝和后踝, 腓骨下端與腳部結合處的骨骼點的突出部分為外踝。 外踝較內踝低約25px, 偏后約25px, 后踝較前踝更向下移。

內踝、外踝和后踝共同構成踝穴, 踝關節的中心、位于腳部7塊跗骨中最高位置的距骨則被容納在踝穴內。 距骨分為頭、頸、體3部分, 與足舟骨、跟骨、脛骨、腓骨分別形成關節。

距骨體前寬后窄, 背屈時距骨體較寬處入踝穴, 跖屈時距骨體較窄處出踝穴。 其關節面從前向后凹陷, 與脛骨下端的凸面共同組成滑車關節, 既便于踝關節的屈伸運動, 又可防止踝關節向后脫位。

踝關節的關節囊附著于各關節面的周圍, 前、后壁薄而松弛, 兩側較緊。 與髖關節和膝關節相比較, 踝關節較細小, 踝部和腳部26塊骨頭較脆弱, 缺乏肌肉保護, 但卻承擔著全身的重量, 維持身體的平衡, 因此, 連接踝關節的相關韌帶對維持關節穩定性顯得至關重要。

方法/步驟3:

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下脛腓聯合韌帶、內側的脛側副韌帶和外側的腓側副韌帶等共同維持。 下脛腓聯合韌帶由下脛腓前韌帶、骨間韌帶、下脛腓后韌帶、下脛腓橫韌帶構成, 具有保持踝關節緊固和彈性, 傳遞和調節腓骨負重,

維持踝關節的力學穩定性的作用。

堅韌的內側副韌帶又稱為三角韌帶, 從內踝處呈扇形向下分別連接距骨、跟骨和舟骨3塊足骨, 由后向前分別為脛距后韌帶、脛跟韌帶、脛舟韌帶和位于其內側的脛距前韌帶。 三角韌帶主要限制足的背屈, 前部纖維則限制足的跖屈, 具有防止距骨外旋和外移, 保持踝關節側向穩定的作用。 外側的腓側副韌帶較為薄弱, 從外踝連結距骨、跟骨, 由前向后分別為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后韌帶。 其中, 距腓前韌帶跖屈位限制足內翻, 中立位對抗脛骨前移;跟腓韌帶中立位限制足內翻, 同時限制距骨前移;距腓后韌帶防止小腿骨向前脫位, 限制踝關節過度背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