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脾虛驗方 正確認識脾虛症狀
脾虛的表現有水腫、嘔吐、四肢逆冷等, 病徵不同所對應的用藥效果也是不相同的, 不同的症型也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今天我們來講講脾虛的人怎樣用中藥調理?
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 脾虛則運化失常, 並可出現營養障礙, 水液失於布散而生濕釀痰, 或發生失血等症。
不同的症型常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1、脾氣虛:
腹脹納少, 食後脹甚, 肢體倦怠, 神疲乏力, 少言懶語, 形體消瘦, 或肥胖浮腫, 舌苔淡白。
2、脾陽虛:
大便溏稀, 納少腹脹, 腹痛綿綿, 喜溫喜暗, 行寒氣怯, 四肢不溫, 面目無華或浮腫, 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清晰色白, 舌苔白滑。
3、中氣下陷:
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4、脾不統血:
多見於慢性出血的病證, 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 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症狀。
中醫治療脾虛驗方:
1、脾胃氣虛, 不思飲食。
用人參一錢、白術二錢、茯苓一錢、灸甘草五分、薑三片、棗一枚, 加水二杯, 煎至一杯, 飯前溫服。 此方名“四君子湯”(按:各藥分量在此方中不再折扣)。
2、小兒蒸熱(脾虛人瘦, 不思飲食)。
用白術、白茯苓、白芍藥各一兩, 甘草半兩, 加薑棗煎服。 此方名“吃力伽散”。
3、脾虛脹滿(脾氣不和, 冷氣客於中, 雍塞不通)。
用白術二兩、桔皮四兩, 共研為末, 加酒加糊, 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飯前服, 木香湯送下。 此方名“寬中丸”。
4、脾虛泄瀉。
用白術五錢、芍藥一兩, 共研為末, 加米飯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米湯送下。 一天服兩次, 冬月加肉豆蔻煨為末。 又方:用青粱米半升、神曲一合, 每日煮粥食。 又方:用黃雌雞一保, 炙過, 以鹽、醋塗上, 煮熟吃下。
5、脾虛寒瘧(寒多熱少,
用高良薑(麻油炒)、乾薑(炮)各一兩, 共研為末。 每服五錢, 以豬膽汁調成膏子, 臨發病前, 熱酒調服。 又方:上方所制的藥末, 加膽汁和丸, 每服四十丸, 酒送下。 又方:高良薑、乾薑, 半生半炮各半兩, 穿山四三錢, 共研為末。 每服二錢, 豬腎煮酒送下。
6、脾虛下白(脾胃虛冷, 停水停氣, 凝成白涕下出)。
用硫磺一兩、炒麵粉一分, 共研為末, 滴水糊成丸子, 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米湯送下。
7、脾虛下痢, 日夜不止。
用野雞一隻, 治淨, 加桔皮、蔥、椒等五味, 作成餛飩, 空心吃下。
8、脾虛滑泄。
用烏骨母雞事例, 治淨, 在雞腹內裝入豆蔻一兩、蘋果二枚(燒存性), 紮定, 煮熟, 空心吃下。
脾虛食療:
1、蓮子:
清代《本草備要》說, 蓮子“落田野中者, 百年不壞, 人得食之, 發黑不老”。
2、粳米粥:
粳米50克, 葡萄乾10克, 以適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 加入葡萄乾, 共同燉煮至稀爛即。
3、番薯:
俗稱甘薯、山芋、紅薯。 性平, 味甘, 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 《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 益氣力, 禦風寒, 益顏色。 ”《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 暖胃, 肥五臟”。 脾虛之人, 可用番薯當主糧, 常食之。
4、玉米兩個, 排骨200克。
制用法:排骨和玉米放在鍋內煲湯, 熟後吃玉米、排骨喝湯。
5、胡蘿蔔2個, 青椒適量。
制用法:放在鍋內, 加入調料爆炒, 待熟後食用。
6、南瓜、小米。
制用法:南瓜和小米放在鍋內煮熟後食用。
7、大棗:
性溫,
8、健脾:
可用山藥、白術、苡仁、土豆、白扁豆、紅薯等, 只要是長在地裡深處的都可以健脾。 用它們熬粥、燉肉、單煮均可, 如果放一點荷葉, 醒脾效果會更好。
9、 用瘦牛肉30克, 香菇10克。
牛肉先用粉面裹好。 湯沸後入泡好香菇, 再撥進牛肉片, 同時點入適量味精、食鹽、香油, 煮沸後即可。
10、四神沙參豬肚湯:
豬肚半個、薏仁100克、鹽適量、沙參25克、蓮子200克、茯苓100克、新鮮山 藥200克、芡實100克。 做法:先豬肚洗淨燙水, 切成大塊;芡實、薏仁淘洗乾淨, 用清水浸泡1小時, 瀝幹;山藥削皮、洗淨、切塊;蓮子、沙參沖淨。
11、三米桂圓粥:
薏苡仁30克, 紫米、糯米各80克, 紅棗9枚, 桂圓肉、紅糖各25克。 將薏苡仁、紫米、糯米淘洗乾淨, 紅棗去核洗淨切成4瓣, 三種米加入適量清水同煮至沸, 待米熟, 再加入紅棗、桂元肉、紅糖煮成粥。 每日早晚服, 體質虛弱, 營養不良者可長期服用。 可健脾開胃, 補益氣血。 適用於脾胃虛寒, 營養不良, 體質虛弱, 消渴多尿, 自汗便溏等症。
忌食食物:
1、性質寒涼, 易損傷脾氣的食品, 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莧菜、茭白、萵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蓧麥等。
2、味厚滋膩, 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 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
3、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蕎麥;山楂、蘿蔔、香菜等。
中醫教你調理5種脾虛狀態
脾虛是一種體質,脾虛可能會致腸胃不好,還可能是肥胖的真凶;中醫以為脾為濕土,喜燥惡濕。濕盛可以導致脾虛,脾虛也可以生濕,往往互為因果。因脾虛失運,水濕停留,多屬本虛標實之證。下面是是脾虛的9大症狀,不同症狀的脾虛該如何對症調補呢?
1、脾虛泄瀉
【症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穀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品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乏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病機病理】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所致。
【治法】健脾滲濕止瀉
【對症療方】八仙糕:黃芪、白術、山藥、山楂、茯苓、陳皮、湘蓮末、黨參各5克。先將上述藥物煎煮取汁,再與適當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適用於脾虛泄瀉,食欲不振。
2、脾虛出血
【症見】便血紫黯,甚則玄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病機病理】脾虛出血乃脾氣衰弱,血失統攝為罹。
【治法】健脾益氣攝血。
【對症療方】薺菜紅棗湯:薺菜(鮮品100克,幹品薺菜花30克),大棗15枚。調味品適量。制法:薺菜摘洗乾淨,先加水煮湯,初沸時加入大棗,煮熟,調味,即可食用。分2-3次吃完,要連服15日以上。
3、脾虛帶下
【症見】帶下綿綿,量多色淡黃或色白如涕唾,無臭,並且面色淡黃,精神疲乏,不思飲食,腰酸腹墜,或下肢浮腫、便溏等。
【病機病理】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運化無能,聚濕下注,傷及任、帶二脈而致。
【治法】健脾益氣,升陽除濕。
【對症療方】完帶湯,或用白扁豆20克,向日葵瓤25克,水煎服。
4、脾虛經閉
【症見】經閉,常兼見飲食不振,痞滿,大便不實等症。
【病機病理】多因脾胃衰弱,健運失職,複為飲食所傷,飲食日見減少,導致生化之源不足,無血下達沖任胞宮而致經閉。
【治法】補脾胃、養氣血。
【對症療方】山藥粥:其制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將鮮山藥洗淨,搗泥,待大米粥熟時加入拌勻,爾後調入乳酪、白糖食用;另一方法是,將山藥曬乾研粉,每次取30克,加冷水調勻,置爐上,文火煮熟,不斷攪拌,兩三沸後取下,調入乳酪、白糖即可食用。
5、脾虛多涎
【症見】神疲,面色萎黃,涎多清稀。
【病機病理】《證治準繩?幼科》:“小兒多涎,由脾氣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
【治法】補益脾氣
【對症療方】補中益氣湯:黃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參(去蘆)0.9克、當歸身(酒焙乾或曬乾)0.6克、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術0.9克,上藥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總結:中醫脾虛症也就是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症,多數因為飲食失調而引起的,今天我們所講的中藥調理法,是根據不同的病症所用方法,病症上有本質區別的治療上也是有分別的。
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3、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蕎麥;山楂、蘿蔔、香菜等。
中醫教你調理5種脾虛狀態
脾虛是一種體質,脾虛可能會致腸胃不好,還可能是肥胖的真凶;中醫以為脾為濕土,喜燥惡濕。濕盛可以導致脾虛,脾虛也可以生濕,往往互為因果。因脾虛失運,水濕停留,多屬本虛標實之證。下面是是脾虛的9大症狀,不同症狀的脾虛該如何對症調補呢?
1、脾虛泄瀉
【症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穀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品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乏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病機病理】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所致。
【治法】健脾滲濕止瀉
【對症療方】八仙糕:黃芪、白術、山藥、山楂、茯苓、陳皮、湘蓮末、黨參各5克。先將上述藥物煎煮取汁,再與適當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適用於脾虛泄瀉,食欲不振。
2、脾虛出血
【症見】便血紫黯,甚則玄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病機病理】脾虛出血乃脾氣衰弱,血失統攝為罹。
【治法】健脾益氣攝血。
【對症療方】薺菜紅棗湯:薺菜(鮮品100克,幹品薺菜花30克),大棗15枚。調味品適量。制法:薺菜摘洗乾淨,先加水煮湯,初沸時加入大棗,煮熟,調味,即可食用。分2-3次吃完,要連服15日以上。
3、脾虛帶下
【症見】帶下綿綿,量多色淡黃或色白如涕唾,無臭,並且面色淡黃,精神疲乏,不思飲食,腰酸腹墜,或下肢浮腫、便溏等。
【病機病理】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運化無能,聚濕下注,傷及任、帶二脈而致。
【治法】健脾益氣,升陽除濕。
【對症療方】完帶湯,或用白扁豆20克,向日葵瓤25克,水煎服。
4、脾虛經閉
【症見】經閉,常兼見飲食不振,痞滿,大便不實等症。
【病機病理】多因脾胃衰弱,健運失職,複為飲食所傷,飲食日見減少,導致生化之源不足,無血下達沖任胞宮而致經閉。
【治法】補脾胃、養氣血。
【對症療方】山藥粥:其制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將鮮山藥洗淨,搗泥,待大米粥熟時加入拌勻,爾後調入乳酪、白糖食用;另一方法是,將山藥曬乾研粉,每次取30克,加冷水調勻,置爐上,文火煮熟,不斷攪拌,兩三沸後取下,調入乳酪、白糖即可食用。
5、脾虛多涎
【症見】神疲,面色萎黃,涎多清稀。
【病機病理】《證治準繩?幼科》:“小兒多涎,由脾氣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
【治法】補益脾氣
【對症療方】補中益氣湯:黃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參(去蘆)0.9克、當歸身(酒焙乾或曬乾)0.6克、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術0.9克,上藥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總結:中醫脾虛症也就是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症,多數因為飲食失調而引起的,今天我們所講的中藥調理法,是根據不同的病症所用方法,病症上有本質區別的治療上也是有分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