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立冬養生保健 滋陰補陽是重頭戲

秋去冬來, 現在已經秋季已經接近尾聲, 我們將迎來立冬節氣, 立冬為冬季的開始。 新的季節將要開始, 我們該如何保健呢?到了冬季, 我們養生的重頭戲是滋陰補陽,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立冬如何養生保健。

立冬的由來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是24節氣的第19個節氣。 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 建始也”,又說:“冬, 終也, 萬物收藏也。 ”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 收藏入庫, 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看來, 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 完整地說, 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

萬物收藏, 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樣, 古人同樣在這個季節用占卜的方法來看冬天的冷暖, 如“立冬晴, 一冬淩(寒冷);立冬陰(陰雨), 一冬溫(暖冬)”.不無例外, 古代也有到立冬這天, 皇帝會親自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禮。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

”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 蜃為大蛤, 立冬後, 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 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 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時節, 太陽已到達黃經225°, 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 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 所以一般還不太冷。 晴朗無風之時, 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 不僅十分宜人, 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 但是, 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 常頻頻南侵, 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

中國的節氣是農耕風俗的載體, 歷史過去了, 留下的是文化。 節令風俗實際是農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 在現代生活中雖然已無實際意義, 但增添了生活情趣。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 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 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

在現在, 人們在立冬之日, 也要慶祝一下, 立冬進補各地“吃得”五花八門。 北方人大多在立冬這天要吃餃子, 而在我國南方, 立冬這天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等。

立冬養生

立冬, 雖然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 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冬季,

真正的冬季是以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溫低於10℃為標準。 中醫學認為, 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 陰氣盛極, 草木凋零, 蟄蟲伏藏, 萬物活動趨向休止, 以冬眠狀態, 養精蓄銳, 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 那麼立冬後我們該注意些什麼呢?

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 以斂陰護陽為根本。 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控制情志活動, 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 含而不露, 避免煩擾, 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在寒冷的冬季, 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 因此, 早睡晚起, 日出而作, 保證充足的睡眠, 有利於陽氣潛藏, 陰精蓄積。 而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極易感冒又耗陽氣。 反之, 衣著過多過厚, 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

陽氣不得潛藏, 寒邪易於侵入。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 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 賜予自然界光明於溫暖, 失去它萬物無法生存。 同樣, 人體如果沒有陽氣, 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 所以, 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飲食調養要遵循少食生冷, 但也不宜躁熱, 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 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 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如:牛羊肉、烏雞、鯽魚, 多飲豆漿、牛奶, 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