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起身慢、排便慢、說話慢!“慢性子”有助長壽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副教授 李建玲

老人“慢性子”更易健康長壽, 的確有一定科學依據。 那老人在生活中該怎么“慢”呢?

起得慢。 清晨人體血管的應變力最差, 驟然活動易引發心血管疾病。 建議老年朋友起床前, 先在床上閉目養神5分鐘, 伸伸懶腰, 搓搓腳心, 用手做個干洗臉, 再慢慢起床。

吃得慢。 唾液中含溶菌酶, 可殺滅口腔病菌, 預防感染。 細細咀嚼能促進唾液分泌, 提高免疫力。 吃東西時, 最好咀嚼30秒再咽下。

排便慢。 老人排便如果過于著急或用力, 會使直腸黏膜及肛門邊緣出現損傷。 特別是有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的老人,

排便太急、屏氣用力, 易導致血壓驟然升高, 誘發腦出血。 不過, 起夜排尿可慢不得。 有的老人晚上有尿意, 但不愿起夜, 時間久了, 對前列腺和心腦血管都有損害。

說話慢。 平和、緩慢地說話, 對老人身心健康很重要。 語速太快, 易使老人情緒激動、緊張, 促使交感神經興奮, 造成血管收縮, 引發或加重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

“火”得慢。 適當發泄不良情緒雖然有利健康, 但“火”來得太急對心腦血管有危險。 遇到惱火的事兒, 先深呼吸, 在心里反復想想, 再發表意見。

騎行慢。 騎行是不錯的鍛煉方式。 建議老人可在清晨或黃昏, 慢悠悠地騎一輛單車看看風景。 短距離慢速騎行可鍛煉心臟, 強化微血管組織,

防止高血壓, 還可增加腿部運動, 加速血液循環。 騎行過程中, 大腦攝入更多氧氣, 肺部吸入足量新鮮空氣, 能讓老人頭腦清醒、心情愉悅。

[責編: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