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父母太著急孩子終身大事,易導致孩子婚姻不幸

單身的你回家是不是長聽到的是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結婚了, 別人家的孩子孩子都一歲多了, 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怎麼樣, 看得出來家長的確很急。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這還沒個對象你說家長能不急。 家長就開始忙著讓子女相親, 子女也是只能照辦, 有些也是婦女滿意, 孩子反抗可能就會被打壓了, 可是父母滿意的可能只是家庭條件, 學歷, 可是忽略了我們心中的“感覺”, 父母可能一聽到感覺, 就會說, 我跟你爸年輕的時候也沒有感覺, 不是現在照樣很幸福。 我們對自己的人生大事有時候是沒有多餘發言權。

但是父母覺得我們會幸福真的就會幸福嗎, 大家看看下面是怎麼說的吧。

世界銀行剛剛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 如果中國父母為自己的孩子做媒和擇偶, 隨之而來的婚姻可能會不幸福。 世界銀行的這份題為《愛情、金錢與養老:父母做媒重要嗎?》的報告說:“父母做媒與婚姻不太和諧密切相關。

父母將自己的養老需要置於愛情之上是婚姻不幸福的原因。 由於缺少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有些中國父母對退休後的生活以及將如何養老憂心忡忡, 所以他們要為自己的孩子尋找能提供經濟保障的有錢人當配偶。 報告說, 他們還希望孩子的配偶百依百順, 喜歡做家務, 從而提高家庭生產力。

1991年, 研究人員對中國7個省份的3400對農村夫婦和3800對城市夫婦進行了調查。 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徐立新說, 相關資料也許比較老了, 但父母的影響在中國文化中依然重要。 如今, 中國不再流行傳統包辦婚姻, 但徐立新認為, 在相親過程中, 中國父母依然傾向于採取高壓手段。

在中國各地的公園內, 有些父母經常替子女相親, 互相交換有關子女學歷、資產、薪水和職業的資訊。

當然, 很多婚姻都是基於個人選擇, 父母沒有插手, 但社會學家認為, 與在美國相比, 家長指導的情況在中國可能要普遍得多。 說來有趣, 中國各地的子女感受到了醫療費用上漲和缺少投資工具帶來的壓力, 所以有些人最後也默許了受經濟因素驅動的婚姻。

甚至在美國, 有人最近也提出了父母是否應該進一步插手子女婚姻的問題。

世界銀行的這份研究報告並沒有發現由父母做媒的夫婦受到很多積極影響, 但該報告也沒有指出父母做媒是導致中國離婚率上升的原因。 民政部提供的數字顯示,

2013年, 全國辦理離婚手續的夫婦同比增長了12.8%, 達到350萬對。 而據國家統計局介紹, 1985年的這個數字僅為約45.8萬對。

儘管如此, 撇開婚姻的幸福程度不談, 許多中國父母確實在多方面實現了自己的經濟目標。 研究報告說, 對城市夫婦而言, 父母撮合的婚姻能帶來較高收入。

徐立新說, 世界銀行希望這項研究能“幫助我們瞭解印度這樣的國家, 在這些國家中父母包辦婚姻的傳統也很深厚”。

80後的婚姻多由父母做庭審代理人

文章說, 婚姻包辦似乎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 即便是五四運動的扛旗手也逃不過婚姻被父母包辦的窘境。 傅斯年先生曾這樣評價自己的第一段婚姻:不是我娶媳婦, 而是我父親娶兒媳婦。

雖說中國很多優良傳統都已斷裂,

但這點不僅被保留, 且得到“發揚光大”。 只是過去中國家庭秉持“多子多福”的理念, 孩子一多, 家長的注意力就分散了。 加上“勸和不勸離”、“寧拆十座廟, 不拆一樁婚”觀念根深蒂固。

獨生子女受盡“愛的暴力”

文章注意到, 但如今80後屬“獨生子女”, 父母甚至祖父母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一人身上, 自然會施予更多的“愛的暴力”。 一旦孩子結婚, 就意味與經濟也被捆綁在一起, 面對即將被割捨的家當, 長輩們自然不會掉以輕心。 加之, 如今社會上對待離婚的態度也寬容了許多, 許多父母絕不會為了“面子”而坐視自己的孩子吃虧、財產受損。

婚姻是個“冷暖自知”的事, 即便是最親近的父母, 也無法真正體會當事人的心情和感受。

所謂的包辦、逼婚、拆婚, 都是一種在所謂的社會觀念、輿論壓力下的越俎代庖。 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 沒有一個孩子可以永遠躲在父母的羽翼下, 既然總有一天要離巢, 為何非要在婚姻問題上束縛他們呢?

文章最後說, 婚與不婚, 是當事人的一種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而不是所謂的人生必經之路、成長必然選擇。 也許只有當被逼婚的80後數量下降了, 他們的高離婚率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看來父母還是不要過多的干預孩子的婚姻問題, 過日子也是他跟別人過。 父母瞭解的只是表面的東西, 孩子的真實想法, 家長還是沒法理解。 婚姻什麼最重要, 不是房子車子, 合不合适才是最重要的。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要是一直沒有向東風的感覺, 也不會促成姻緣。所以家長們還是把自主權交給孩子,人生大事不可操之過急。

也不會促成姻緣。所以家長們還是把自主權交給孩子,人生大事不可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