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當飯吃?誤信“藥膳”釀大病
天氣越來越冷, 各種養生保健的方法又重出江湖。 人參是大家都熟知的補品, 但最近有說法稱“人參應該當飯或者零食吃”, 這種觀點真的靠譜嗎?
“人參當零食”曾釀成大病
話說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初, 江甯織造曹寅即曹雪芹祖父感受風寒, 臥病數日, 日漸虛弱。 醫生說得的是瘧疾, 但經多方診治無效, 曹寅遂向康熙皇帝求救。 康熙聞後立即命人星夜快馬送藥, 並詳細囑咐了此藥的用法、用量和禁忌等, 其中提到“曹寅元肯吃人參, 今得此病, 亦是人參中來的。 ”康熙爺認為曹氏此病是因常吃人參鬱熱內積而感。
無獨有偶, 明代醫家繆希雍, 年輕時就好服補藥, 甚至把以人參為主組方的丸藥當“零食”吃, 後來也釀成大病。 據其好友、同為江南名醫的王肯堂回憶, 明萬曆七年(1579), 兩人初識時他就見繆氏常從袖口裡掏出丸藥嚼食並得知此方名資生丸。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 王肯堂在《證治準繩·傷寒》裡記載了他為繆氏診病案例:繆氏發熱不退, 其他醫生投寒涼疏解之方均無效, 王肯堂深知其生活嗜好, 判斷此病由常年大量服用滋補藥所致,
人參自古“藥草”而非食材
人參屬植物, 自古就用來治病而非養生。 人參的“參”字原作“蓡”讀為“jìn”,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裡就說:“蓡, 人蓡, 藥草, 出上黨。 ”中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人參歸到上品, 說它既可“除邪氣”, 也有扶正功效, 如“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以及“明目、開心益智”等。
但是, 當筆者檢索現存29部傳統食療學專著/篇, 從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652年)到費伯雄的《食鑒本草》(1883年)都沒有收錄人參, 即自唐至清, 人參都僅是“藥草”而非食材。
“藥膳”是缺乏醫學專門知識的誤讀
不僅如此, 所謂“藥膳”, 也並非出自醫書而是史籍。
“以藥入食”多用於病證調理而非養生
古代確有以藥入食情況,
根據國家衛計委“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國衛辦食品函〔2014〕975號文件規定, 現代將人參當作保健食品原料, 在用法用量和不適宜人群方面有嚴格限制。 即必須為5年及5年以下的人工種植參, 食用量應該≤3克/天且孕婦、哺乳期婦女及14周歲以下兒童不宜食用。
文/林殷(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康復系教授)范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