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五爪龍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拼音名】Wǔ Zhǎo Lónɡ

【別名】牛奶木、五指毛桃、五指牛奶、山狗善、三指牛奶、土五加皮、土黃芪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粗葉榕的根或枝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cus hirta Vahl[F.simplicissima Lour.var.hira(Vahl)Migo;F.hibiscifolia Champ.ex Benth.]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 鮮用或切段、切片曬乾。

【原形態】灌木或小喬木, 高2-8m。 全株有乳汁;嫩技中空, 枝、葉、葉柄和花序托(榕果)均被金黃色廣展的長硬毛。 單葉互生;葉柄粗壯, 長2-7cm;托葉卵狀被針形, 長l-3cm, 膜質, 紅色, 被柔毛;葉片多型, 卵狀橢圓形、長圓狀被針形或倒卵狀被針形, 長8-25cm, 寬4-18cm, 先端漸尖或短尖, 基部狹, 渾圓形或心形, 邊緣有鋸齒, 全線或3-5深裂,

葉表面粗糙, 疏生短硬毛, 下面除金黃色長硬毛外, 有時密生柔毛, 基生脈3-7條, 側脈5-7對。 隱頭花序成對腋生或生於已落葉枝的葉腋, 呈球形或橢圓球形, 無柄或近無柄, 直徑8-20mm, 幼時頂部苞片形成臍狀突起, 基生苞片卵狀披外形, 長1-3cm, 紅色, 被長硬毛;雄花、癭花生於同一花序托中, 雄花著生近口部, 有梗, 花被片4, 雄蕊2-3;癭花花被片與雄花同數, 子房球形, 花柱短, 側生;雌花生於另一植株花序托中, 球形, 花被片4, 有梗或無梗。 瘦果, 表面有小瘤體, 花柱側生, 柱頭棒狀。 花、果期3-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 500-1000m的曠地、水邊、山地林緣、灌叢或疏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華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短段或片狀, 段長2-4cm,

直徑1-4cm, 片厚0.5-1cm。 表面灰黃色或黃棕色, 有紅棕色花斑及細密縱皺紋, 可見橫向皮孔。 質堅硬, 不易折斷。 橫切面皮部薄而韌, 易剝離, 富纖維性, 木部寬大, 淡黃白色, 有較密的同心性環紋。 縱切面木紋順直。 莖枝圓柱形, 黃綠色, 被金黃色的長硬毛, 質脆, 折斷面髓部多中空。 葉互生, 多皺縮破碎, 完整的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 先端鈍尖, 基部狹, 全緣或3-5深裂, 綠色或枯綠色。 質較厚。 氣微香, 有類似敗油氣, 味微甜。

【化學成份】根中含有機酸、氨基酸、三萜、香豆精、生物鹼等[1]。

【藥理作用】種子有致瀉作用, 其有效成分是粗莖牽牛素A, 可能還有其他成分, 但不是脂肪油, 因脂肪油並無瀉下作用。 大鼠給0.5g粗莖牽牛素A有明顯的瀉下作用。 粗莖牽牛素A給狗靜脈注射可作為麻醉劑,

5-10mg/kg對血壓、呼吸及腸運動無顯著作用, 20-40mg/kg產生暫時血壓下降及腸肌鬆弛。 粗莖牽牛素B沒有藥理活性。 該植物曾證明有抑菌作用。

【性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祛瘀消腫。 主風濕痿痹;腰腿痛;痢疾;水腫;帶下;瘰鬁;跌打損傷;經閉;乳少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0-60g;或浸酒。 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注意】《南寧市藥物志》:虛寒者禁服。

【各家論述】

1.《南寧市藥物志》:清熱利尿。 治肺熱咳嗽。 根、葉, 搗爛外敷, 治癰瘡。

2.《泉州本草》:清熱解毒, 通淋利小便。 治淋症, 水腫, 外敷癰疽腫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