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養生助延年益壽 兩大誤區要警惕

醫學指導/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中心周岱翰教授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養生, 各種管道推薦的養生方法五花八門, 讓人應接不暇, 有些人照著做非但沒有效果, 甚至還引起不適。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養生的關鍵是什麼?該怎麼看待備受推崇的食療?……本期,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工作室請來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中心周岱翰教授一一為大家解讀。

養生助延年益壽 也要重生活品質

“大家越來越注重養生, 這是好事, 但有沒有想過養生的目的是什麼?”周教授指出,

現在很多人雖注重養生, 但容易走入誤區, 對養生的目的沒有正確認識是原因之一。 比如, 有些人一聽說五穀粥養人, 便幾乎天天吃、頓頓吃, 並講究各種禁忌, 這也不吃、那也不碰, 過得像苦行僧一樣, 雖然覺得寡淡無趣、很辛苦, 但為了“長命百歲”, 還是在苦苦支撐。

“有些人因此過得並不開心, 生活沒有品質, 這還怎麼養生?”周教授說, 正如《黃帝內經》所述, 人的生命要經歷生、長、壯、老、已的過程, 這是自然規律。 而得當的養生, 確實有助於延緩從“壯到老”、從“老到已”的過渡。 推遲老年病的到來、延長壽命是養生的長遠目的, 而儘量提高生活品質、活得舒服是近期目的, 兩者都不能偏廢。

忽視“三因”制宜 生搬硬套小心傷身

周教授認為,

要形成能提高自己生活品質和防病益壽的個性化養生方法, 《黃帝內經》闡述的“三因”制宜——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是基本的指導原則。

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性別、年齡、生理、心理等因素各有不同, 養生不能忽視這些個體差異。

因時而異:一日之內有晝夜交替, 一年四季有時序變化, 所以養生應順應天時,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因地而異:地理環境可以影響人體, 比如嶺南地區高溫時間長、四季不明顯, 春夏多雨、天熱地濕, 嶺南人脾多虛弱、病多痰濕, 養生應將這些地域特點考慮進去。

“瞭解了‘三因’制宜, 就知道為什麼養生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而應根據個體差異和所處時間、空間的變化去調整。 ”周教授強調說。 有些人照著別人介紹的養生方法做非但沒有效果,

甚至還適得其反, 問題就出在生搬硬套, 忽視了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食療治病?千萬莫癡信

“民以食為天”, 雖然養生的內涵很豐富, 但食療幾乎是最受關注的養生手段了。

“中醫藥學的學術特色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食療亦不離其宗, 強調要因人因病辨證施膳。 ”周教授說, 中醫臨床食養學不但著眼於食物的營養, 還著眼於食物的性味, 認為藥物具有寒、熱、溫、涼四氣, 辛、甘、酸、苦、鹹五味, 食物也不例外。 因此, 必須根據體質的寒熱虛實進行辨證施食, 不要道聼塗説, 人家吃什麼有用, 未分寒熱虛實、不加辨證就跟著吃, 小心養生不成反傷身。

另外, 不少人對中醫食療存在錯誤的認識, 以為它能替代藥物治療,

有些人甚至病了不求醫、不服藥, 癡信“食療能治病”, 對此, 周教授引用唐代孫思邈的論述說:“安身之本, 必資於食;救疾之速, 必憑於藥”。 他進一步解釋說, 合理的飲食是“安身之本”, 日常應以五穀雜糧為主食, 配合五畜肉類的補益、水果蔬菜的輔助以充盈各種營養成分, 才可能有健壯的體魄。 雖然中醫宣導“雜合而治”, 食療可以輔助、彌補藥物或其他療法的不足, 但代替不了藥物所起的作用。 近年來, 國外報導有人因為濫用所謂的“保健”或“防癌”食物而出現了“健康食物癡迷綜合征”, 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這種現象應引起警惕。

太多不切實際的欲望易傷身

周教授說, 養生更應重視“養心”“養神”。 而提到“養心”, 古人有“清心寡欲”之說。

當然, 有適當的欲望和更多的追求本非壞事, 但若太過不切實際甚至是不當的強求, 就要及時反省了。

“多欲易傷身, 這不是藥補或食補力所能及的。 ”周教授說, 現代社會物質的大量豐富又撩起人們更多的欲望, 離古人提倡的“清心寡欲”“無心得大還”的境界越來越遠。 對於多數生活早已超溫飽和小康, 但工作壓力相對較大的都市人來說, 適當地卸下精神包袱, 養精蓄銳, 少做些無謂虛耗精力和心神的事, 可能比吃什麼大補的藥食都更重要。

他認為人活著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恩和自強的信念。 感恩是文明社會人性的光輝, 感恩父母、祖先和國家, 易經謂“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則確立自己努力的方向,

貢獻社會, 精彩人生。 對生活, 對工作, 不要過於計較, 不要總為個人私利打小算盤。

以下兩大養生誤區要警惕

誤區一:“不該吃的東西”再喜歡也只能忍了

什麼是“不該吃的東西”?有些病人需要忌口, 有些是道聼塗説吃了會影響病情“傷身”的, 是真的不能吃、還是不能多吃?很多人都搞不明白。 所以, 每次出診, 都有病人問:我很想吃某樣食物, 不知道能不能吃?或者什麼時候才能吃?

周教授常會笑答:“那東西又不是毒藥, 吃一點又何妨?”

其實, 除了對某些食物過敏不能吃, 或像痛風之類對高嘌呤的食物要慎吃少吃之外, 日常飲食在講究均衡的原則上, 還應尊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 比如有的人偏愛鹹, 太淡了他一點也不想吃。 如果他患了高血壓,確實應該少吃鹹,但太淡了他可能什麼都吃不下去,沒了胃口,營養跟不上,身體還更差,還不如就讓他吃鹹點,只要總量控制、吃少點,問題也不大。

誤區二:吃素“辟穀”刻意減肥防病

現在生活條件好,一日三餐營養很足,有些人管不住嘴吃多了導致肥胖,確實容易增多“三高”等疾病風險。有些上了年紀稍微有點發福的老人因此一味節制飲食,刻意吃素甚至禁食或以不恰當的“辟穀”來控制體重,結果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

周教授說,肥胖的確可引起多種疾病,但有人天生就體形偏胖,只要是在可控範圍內,就不必刻意減肥,刻意“清淡”度日盲目求瘦,以免營養跟不上、身體抵抗力下降、體質變差,甚至損害到臟器功能,就更得不償失了。 如果他患了高血壓,確實應該少吃鹹,但太淡了他可能什麼都吃不下去,沒了胃口,營養跟不上,身體還更差,還不如就讓他吃鹹點,只要總量控制、吃少點,問題也不大。

誤區二:吃素“辟穀”刻意減肥防病

現在生活條件好,一日三餐營養很足,有些人管不住嘴吃多了導致肥胖,確實容易增多“三高”等疾病風險。有些上了年紀稍微有點發福的老人因此一味節制飲食,刻意吃素甚至禁食或以不恰當的“辟穀”來控制體重,結果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

周教授說,肥胖的確可引起多種疾病,但有人天生就體形偏胖,只要是在可控範圍內,就不必刻意減肥,刻意“清淡”度日盲目求瘦,以免營養跟不上、身體抵抗力下降、體質變差,甚至損害到臟器功能,就更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