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怎么培養寶寶的飲食習慣

幼兒甚至學齡期的孩子, 吃飯要家長喂, 不愿自己動手, 或者存在挑食、偏食、厭食的現象, 很多家長的做法不是大聲訓斥, 就是埋怨孩子。 實際上, 除了少數是病理原因外, 多數與孩子早期飲食及教育不當有關, 家長應該負很大責任。 嬰幼兒時期是建立和培養良好飲食習慣的關鍵時期, 如果這一時期教養不當, 不良習慣一旦形成, 以后要改非常困難, 許教授建議初為父母者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讓孩子自己吃6個月以后, 嬰兒就會用手抓東西吃, 這是飲食習慣培養的開始, 這時可以讓他抱著奶瓶吃奶,

一歲多開始學習拿勺吃飯, 開始時家長可以協助, 慢慢地孩子能自己吃, 就不用喂了。 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吃不飽而喂飯, 一直喂到2—4歲甚至進了小學還在喂, 等到家長認為孩子大了可以自己吃而不喂了, 孩子又會有想法, 孩子認為喂是“愛護”的表現, 突然不喂說明不關心他了, 從而對父母產生不滿情緒, 嚴重的可以拒食2?3天。 父母這時往往會作出讓步, 恢復喂飯, 孩子看清了父母的弱點, 把吃飯作為和大人交換條件的籌碼, 導致這種習慣難以改掉。 所以, 應該在兩歲之前盡量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

偏食挑食宜善誘隨著記憶力的發展、味覺進一步發育、饑餓感的減退, 一歲左右的孩子對食物有了喜惡, 會挑剔, 易出現偏食和挑食。

對于偏食挑食的孩子, 要讓他明白吃某些食物的好處和不吃的壞處。 同時, 家長可提供多種食物, 允許孩子在營養價值相似的情況下選擇, 例如不喜歡吃雞蛋, 可用其它蛋代替;不喜歡吃豬肉可提供別的肉類。 對孩子不喜歡吃的食品, 不要強迫, 可采取一些措施讓他慢慢接受。 如一些孩子不愿吃蔬菜, 家長可以變換蔬菜的品種、烹飪方法和菜肴搭配。 因為好奇心往往可以使孩子愿意嘗嘗“新”的食物。 其次, 家長要言傳身教。 父母津津有味地享用蔬菜, 會引起孩子的興趣。 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多吃些, 喜歡用味鮮的食物替代一般的食物, 一直上升到“頂級”的海鮮。 實際上, 這種盲目的“升級”是不可取的。 因為到一定程度,
孩子也會對海鮮拒食, 到最后沒有什么食物可以挑選了。 所以, 家長不能盲目滿足孩子的要求, 要從營養和科學的角度考慮。

給孩子吃的自由有些家長看著孩子吃飯漫不經心, 常常抱怨, 喋喋不休地勸孩子多吃, 把魚、肉、蝦、蛋不停地夾給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產

生逆返心理。 事實上, 孩子1周歲后, 對食物的興趣開始減弱, 對周圍的多種事物感到新鮮, 吃飯時不專心, 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另一方面, 孩子的食欲并不象有的家長所想象每餐都是恒定的, 而是每天都有所波動。 如果家長認為一天一定要吃多少, 吃不完就強迫喂, 其結果必然導致或者加重厭食。 孩子厭食有多種原因, 有的是由疾病引起的, 有的與小孩心理因素有關,

家長可以找醫生來診斷, 盲目給孩子“塞食”是無益的。

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習慣包括就餐定時、定位、基本定量等方面。 1歲以后, 一日幾餐的進餐時間要相對固定, 年幼的小孩由于胃容量小, 一次不可能攝入更多的食物, 在兩餐之間可吃些點心補充營養和熱能。 孩子要坐在固定的位置吃飯, 尤其對食量少而不專心進餐的孩子更應從小培養這個習慣, 使他意識坐到這個位置上就是要進餐了。 每餐給孩子的飯、菜量要相對規定, 食欲好時再增加一些, 食欲差時減去一些。 吃多少由孩子自己決定。 有的家長每頓給孩子的飯、菜“寧多勿少”, 增加了孩子就餐的壓力。

營造良好的餐桌氛圍寬松、安靜的進餐環境,

輕松愉快的心情, 有助于增進食欲。 就餐時家長不要恐嚇孩子, 也不要過分的鼓勵, 家長不宜在飯桌上談論菜肴和食物的好壞, 因為父母對食物的好惡, 會不知不覺影響到孩子, 造成挑食、偏食。 就餐時不要邊吃邊看電視, 家長也不要利用就餐的機會對孩子批評、教育。 只有感到沒有壓力時, 孩子才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吃飯的問題上。